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康德,理性传统一直是建构西方思想、政治的精神支柱。然而到了20世纪,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人开创发展了非理性哲学思想,使支撑了西方两千多年的理性大厦,面临倾倒的危险。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人的学说又从这个濒危的理性大厦中抽出最后的柱石,顷刻间,西方理性巨厦轰然坍塌,各种非理性的学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因为特殊的生命体验,杜拉斯的文学创作始终弥漫着悲观、忧郁、晦暗、沉郁的基调,创作主题也多围绕着爱情、欲望、暴力、死亡等展开,但这并不代表着杜拉斯就是一个消极的文学创作者。通过对其作品的仔细研读,对文字底下深层意蕴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对既定规则提出控诉、对传统理念坚决背离、对理性社会持续反抗的不屈的战士,杜拉斯不仅书写着个人的疯狂,也思考着人类的疯狂,她是一位不断地寻找着个体生命意义并关怀全人类命运的严肃作家。本篇论文主要对杜拉斯创作中的疯狂主题进行探讨研究,试着对疯狂主题的内涵做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更详细的解释。杜拉斯笔下的疯狂是激情的展现,它不是消极的、哀伤的、无力的,正相反,它积极、让人渴望、充满着力量。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用四章完成。第一章主要对疯狂的理论追根溯源,理解疯狂作为一种指称,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第二章主要论析杜拉斯早期作品——《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疯狂主题。通过母亲在殖民地上的悲惨遭遇分析她变得暴躁癫狂的原因,并探讨母亲疯狂的悲剧是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悲剧,是命定的、不可逆的悲剧。第三章通过分析《副领事》中的三个主人公——女乞丐、副领事、安娜·玛丽·斯特雷泰尔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的疯狂,从而揭示造成这种疯狂的深层根源——殖民地的悲惨。杜拉斯采用“疯女人”的书写策略隐秘地批判了殖民地制度的残酷与疯狂。第四章分析《劳儿的劫持》中的疯狂主题。劳儿的疯狂不同于杜拉斯其他作品人物的疯狂,是一种深层次的欲望的疯狂。本章主要运用拉康的欲望理论分析患有精神谵妄症的劳儿对欲望的三角结构的沉迷,并以此来观看杜拉斯对人类精神领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