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频率、透析龄等与中医证候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chunhu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生存期,收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指标,分析其中医证候特点、探索影响中医证候的相关因素,拟为本阶段实施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规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制作CRF中医证候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情况、透析频率、透析龄、原发病、中医证候、透析方式等临床资料,分析透析频率、透析龄等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结果:1、血液透析患者本虚证症状主要见口干咽燥、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干口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标实兼证症状以尿少尿闭、皮肤瘙痒、肌肤甲错、手足抽搐及目睛干涩为主;2、血液透析患者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证最多,占49.62%,其次是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较少见;标实兼证以浊毒证多见,占25.57%,其次是湿热证、湿浊证、瘀血证,水气证较少见,部分患者无明显兼证;3、中医证候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各本虚证及标实兼证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中医证候与透析频率的关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透析频率的本虚证证候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2次/周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以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多见,3次/周血液透析的患者以气阴两虚证多见;不同透析频率的标实兼证证候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证候与透析龄的关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透析龄的本虚证证候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透析龄<12月的患者以脾肾阳虚证多见,透析龄在12月~36月的患者以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多见,透析龄>36月的患者以气阴两虚证多见;不同透析频率的标实兼证证候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中医证候与透析方式的关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透析方式的本虚证证候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透析方式的标实兼证证候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HD治疗的患者以浊毒、湿热证、湿浊证多见,HD+HDF、HD+HP治疗的患者均以无明显兼证、浊毒证多见。7、中医证候与原发病的关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在不同原发病的分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慢性肾衰竭患者在透析阶段仍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特点: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证多见,标实兼证以浊毒证多见;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与性别、年龄及原发病无明显相关性;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频率、透析龄及透析方式与中医证候有关系:2次/周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以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多见,3次/周血液透析的患者以气阴两虚证多见;透析龄<12月的患者以脾肾阳虚证多见,透析龄在12月~36月的患者以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多见,透析龄>36月的患者以气阴两虚证多见;HD治疗的患者以浊毒、湿热证、湿浊证多见,HD+HDF、HD+HP治疗的患者均以无明显兼证、浊毒证多见。
其他文献
榆林市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土地、生产、品质、规模、生态优势,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特色产品的培育,有效地提升了产业优势,品牌效应初步
目的:分析了解CKD患者继发性甲旁亢危险因素以及体质类型倾向性。材料与方法:选择2014年11月到2015年2月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CKD患者189例,其中PTH正常的
目的:探讨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在培养优秀医药人才的和传播医药文明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方法:分析探讨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和引领作用。结果:中医药文化的
<正>胶东半岛是中国目前探明和保有储量最多的岩金产地,主要成矿类型为破碎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郭城金矿床在赋矿层位、矿化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地
目的:观察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的抗炎效应,探索其治疗实验性RA模型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深化灸法治疗RA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简称“家兔”)30只,雌雄
为了获得人干扰素 ω(huIFN ω)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根据大肠杆菌的偏爱密码子,人工设计并合成了huIFN ω高表达基因,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BV220,在大肠杆菌DH5α中实现
土堆-沙旺金矿床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为牟乳成矿带的组成部分。选取464线、480线、532线3个勘探线剖面并采集样品,通过分析样品中Au,Ag,Hg,Cu,Pb,Zn,Ni,Co,As,Sb元素的含量;
目的探讨我国医药健康信息传播的现状及特点。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对北京和武汉两个城市的200名普通受众和北京、湖北、江苏、广东四个省市的80名主治医生进行定量问卷调查,通过
目的:探讨穴位局部嘌呤物质对针刺、艾灸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生理状态(空白组、空白+手针捻转组、空白+手针不捻转组、空白+艾灸组)和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