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重建是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矿区进行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西部地区大型露天矿生态重建后林草生态系统碳储量尚未清晰的研究现状,本研究以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6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与植被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估算并分析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状况;探讨土壤和植被碳储量与土壤特性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研究区露天煤矿或者其他类似矿区排土场的植被重建模式选择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植被恢复,研究区土壤各项物理化学指标均有改善。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土壤N、P、K含量等指标含量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植被类型养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增加程度有所不同,均表现出表聚性。(2)6种植被类型生物量差异较大,在369.44-763.57g/m2之间变化。同类型不同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各不相同,灌木林的主干和根系生物量高于叶和侧枝;草地中,苜蓿的根系生物量高于地上部分;而披碱草、假苇拂子茅则是地上生物量高于地下根系。总生物量排序为:S3>S2>S1>G2>G3>G1。不同植被同一器官以及同一植被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及碳储量的变化幅度较大。6种植被类型碳储量在96.00-359.57g/m2之间,灌木林地中,沙地柏和沙棘的碳储量最大,且主要分布在根系和主干中;草地中,以紫花苜蓿、沙打旺为优势种的草地碳储量远大于其他草地,且地下部分碳储量大于地上。因此,就植被固碳能力来讲,生态恢复时植被类型应优先考虑沙地柏、沙棘、紫花苜蓿。(3)无论采用哪种植被,复垦后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碳储量都有增加态势,土壤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不同植被类型的各样地之间碳储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灌木林地的土壤碳储量高于草地。相对对照而言,灌木林地和草地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62t、1.01t,矿区土壤表现出巨大的碳汇效应。复垦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表层最高,之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波动下降趋势。总体而言,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垂直变化规律与有机碳含量一致。(4)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表明,土壤特性因子中,对于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的是土壤N含量、速效K、有效P;而对植被生物量影响较大的因子包括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K、有效P。植物地下生物量和土壤N含量与土壤和植被碳储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