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下调对冠心病(CAD)患者的意义,并为论证IFG诊断标准提供相关心血管病终点事件的依据,以及了解代谢综合征(MS)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本研究对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因高度怀疑冠心病而于我院行冠脉造影的913例患者,进行空腹血糖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通过分析913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下的冠脉病变程度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探讨对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关注延伸到IFG阶段的合理性及IFG切点下调的意义。本研究还对其中成功接受PCI术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269人,随访5年,分析其基线空腹血糖水平与PCI术后5年冠脉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累积生存率的关系,为论证IFG诊断标准提供相关心血管病终点事件的依据;对筛查出的256例接受PCI术的患者,进行代谢综合征(MS)及其各组分的聚集与PCI术后5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和冠脉再狭窄关系的分析,论证MS对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测作用。在本研究中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空腹血糖与冠脉有无病变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因素之后,空腹血糖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总积分仍独立相关(均p<0.05或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冠脉病变程度(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空腹血糖水平逐渐升高。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等影响因素后,与FPG<5.6 mmool/L组比较,FPG 5.6~6.0 mmol/L组在冠脉病变累及支数上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均随着FPG升高逐步上升;除血脂紊乱比率自5.0~5.5mmol/L组开始明显升高外,肥胖人群、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均自5.6~6.0 mmol/L组开始显著上升(p<0.05);FBG5.6mmol/L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开始明显聚集。5年随访结束后FPG 5.6~6.0 mmol/L人群总心脏事件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心绞痛复发率以及再狭窄发生率较FPG<5.6mmol/L的人群显著升高(均P<0.05),无心脏事件的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而与FPG6.1~6.9 mmol/L人群比较却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空腹血糖水平是PCI术后再狭窄、总心脏事件发生、全因死亡、心绞痛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5年随访结束后,与无心脏事件发生的人群相比,有心脏事件发生人群内无(0个)和有1个异常代谢指标的比率要明显少于前者(p<0.01),具有2个异常代谢指标和达到MS诊断标准的人群比例却明显高于前者(p分别<0.05和0.01);随着MS异常代谢指标的聚集,发生主要心脏事件的风险在逐步升高(OR值逐步升高)。5年随访结束后,与非MS组相比,MS组的总心脏事件、非致死性心梗、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复发以及再狭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均P<0.05或0.01),无心脏事件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P=0.0001),而在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上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S是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综上所述,得出结论如下:冠心病高危人群的空腹血糖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冠心病高危人群冠脉发生病变的风险在FPG5.6~6.0 mmol/L阶段已开始增加;心血管危险因素自FPG5.6mmol/L以上开始出现明显聚集,将IFG下限调整到5.6mmol/L对预防心血管等大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空腹血糖5.6~6.0 mmol/L的老年冠心病人群较低于5.6mmol/L人群的PCI术后5年冠脉再狭窄、总心脏事件发生、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心绞痛复发率均显著升高,无心脏事件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空腹血糖水平是PCI术后再狭窄、总心脏事件发生、全因死亡、心绞痛复发的危险因素。将IFG下限调整到5.6mmol/L对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老年CAD患者PCI术后5年发生主要心脏事件的人群,与未发生者相比具有更多的异常代谢指标;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的风险随着MS组分的聚集而逐步升高。处于MS状态的老年CAD患者,PCI术后5年冠脉再狭窄及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升高,无心脏事件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MS是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综合改善机体各种异常代谢状态,是改善CVD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