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尔雅》是中国最古老的词典,也被视为儒家传统经典之一。然而,《尔雅》向西方的译介却迟迟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释器》是《尔雅》的第六卷。全文囊括的134个被释器物及相关术语均为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该卷与《尔雅》其它大部分卷一样,至今仍无英译本。英译《释器》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将先秦传统的器物文化较为全面地介绍给英语读者。作为《尔雅》的一卷,英译《释器》所遇的主要难题为原文本言简义丰的特性。此外,《释器》文本中涵盖的多为西汉及以前的器物术语解释。由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变迁,大多数西方读者对该文本所涉及的器物缺少感性认知和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导致普通英语读者很难理解原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因此,为目标语读者呈现《释器》原文本中的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确保原文本信息的有效传达,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是英译的主要任务。在《释器》的翻译实践中,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以确保英译本准确传递原文本器物文化的翻译研究方法,深受翻译符号学领域的研究启发。受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皮尔斯符号学思想的影响,罗曼·雅各布布逊将翻译的范畴扩大为翻译具有三种类型,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这种翻译类型划分后来经众多学者发展成为翻译领域的新学科—翻译符号学。“深度翻译法”是翻译中国古代经典时,注重为目标语读者呈现原文本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常用的有效翻译方法。但前人采用“深度翻译法”翻译中国古代经典时通常只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过程。即译者先将原文本翻译成能被现代读者充分理解的中文文本,再整合这种文本的信息,将其翻译成目标语文本。然而,这种单纯语言之间转换的译文对普通目标语读者来说往往过于单调、缺乏形象性,不利于中国古代经典对外的广泛传播。在英译《尔雅·释器》的过程中,译者将符际翻译加入了“深度翻译法”翻译过程中。这样,在翻译器物类术语时,既通过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过程以语言形式提供必要的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又通过符际翻译过程采用的非语言符号,如某个器物的图片,帮助读者建立对这类器物的感性认知。本研究以翻译符号学领域的研究思路为指引,将雅各布逊的三种翻译类型作为英译《尔雅·释器》所要经历的三种翻译过程,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语际和符际翻译过程。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符际翻译过程归为英译《释器》所采用的“深度翻译法”翻译过程之一。在英语译本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呈现形式有机结合,不仅更加清晰完整地传达了原文本信息,也能满足不同英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译者对《释器》的英译实践总结出了适合《尔雅·释器》文本的英译模式,证明了符际翻译呈现信息的优势,也可为《尔雅》其它章节的翻译实践提供思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