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人工控制土壤水分,在40 %θf、55 %θf和75 %θf的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其生理特性、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总酚酸含量、水溶性有效成分含量变化,并探讨了以上指标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从代谢途径着手,研究了干旱下丹参叶部酚酸类化合物的积累机制;揭示了根部水溶性酚酸类次生代谢物干旱下的积累规律;并利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酚酸类有效成分原儿茶醛对水分胁迫下玉米幼苗进行外源处理,考察外源原儿茶醛预处理对玉米幼苗的生理影响,阐明了原儿茶醛的抗性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丹参叶片随土壤干旱程度增加,相对含水量减小,水分饱和亏增大。四种保护酶活性存在差异。SOD活性在55%θf和75%θf下趋势相同,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40%θf下完全相反,为先升高再逐渐降低;POD活性在三种水分下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AT活性在三种水分下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都呈先上升后下降又逐渐上升的趋势;APX活性与CAT活性整体走势完全相反,在整个测定期内活性大小均表现为55%θf>75%θf>40%θf。MDA含量变化趋势与POD相同,且MDA含量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三种土壤水分下整体走势均为逐渐降低,且有不同程度回升表现;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三种水分下均呈先升高再降低之后趋于平缓,且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丹参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不断增加。2.土壤适度干旱(40%θf-55%θf)可提高丹参叶片TAT活性。55%θf水分控制下可极显著提高丹参叶片总酚酸含量的积累,8月开始丹参叶片进入总酚酸含量大量积累期,10月后酚酸积累量较高。三种土壤水分下PAL和C4H活性与总酚酸含量的积累均呈正相关关系,PAL和C4H对于总酚酸积累的调控程度与丹参植株所处的土壤水分环境有一定关联,土壤水分为40%θf时调控力度最大,75%θf次之,55%θf最小。由此得出干旱下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积累机制:土壤干旱时,丹参体内会启动水溶性代谢途径关键酶系统,调节PAL、C4H酶活性发生改变,从而调控酚酸类物质的积累。PAL和C4H酶活性存在着相互伴随的现象,PAL在逆境下优先启动,两者相互伴随,协同作用。3.六月底是丹参根部获得水溶性成分较佳的时期,进入九月是水溶性成分积累的又一小高峰,大田生产中,可根据需要适时采收。较干旱的土壤生长环境能够促使丹参素和咖啡酸的积累,较湿润的土壤环境则能够促使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大量积累。在整个生育期内,中度干旱(55%θf)利于咖啡酸的积累,土壤湿润(75%θf)利于迷迭香酸积累,而丹参素和丹酚酸B在9月之前,土壤水分含量则分别应控制在55%θf和75%θf较好,9月之后,均应控制在40%θf较好。四种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含量最大化的需水能力为:迷迭香酸>丹酚酸B>咖啡酸>丹参素。4.原儿茶醛能够提高玉米幼苗的抗氧化能力,减少水分胁迫诱导的活性氧自由基积累,缓解膜脂过氧化,有效增强植株抗水分胁迫的能力。原儿茶醛在0.5μg·ml-1-25μg·ml-1浓度范围内,水分胁迫缓解程度与浓度大小基本呈正相关,25μg·ml-1处理下改善胁迫能力相对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