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术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其中重要的解释变量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而自身比较优势的变迁是构成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生变量。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具有复杂的形成机制,既有本国潜在要素禀赋优势的作用,又有经济开放赋予的显示比较优势的机遇,还有通过开放引入经济全球化从而创造新的分工优势的推动。 然而,在国际贸易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的交叉性和边缘化领域,对比较优势是否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一直存在争议,对两者的影响机制研究更远远落后于中国经济转型与对外开放的实践。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从比较优势的核心概念及其动态属性这一新的角度,对两者的内在理论渊源进行了重新梳理。本文考察的重点在于,开放条件下比较优势变迁通过什么机制和路径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本文的理论构建分两部分,其一,比较优势变迁对贸易品部门产业结构调整,其二,贸易品部门对国民部门产业结构调整。 具体而言,影响机制表现如下的传递过程:开放条件下→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和国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变迁→贸易品部门产业结构调整→价格传导机制、价值链传导机制、竞争传导机制→国民部门比较优势变迁→国民部门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和产业结构梯度演进过程。 本文的基本逻辑是:如果能够梳理清楚开放条件下比较优势变迁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也就找到了在比较优势变迁基础上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根本力量和正确的路径选择。 全文共设导论等八章。 第一章,导论。本章开宗明义的提出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必要性。并对论文的核心概念开放条件、比较优势变迁、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之后,本章给出了全文的逻辑路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并介绍了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产业结构理论在演进与实践进程中比较优势原则的引入。本章通过对产业结构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提出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理论的丛林,并进一步认为,产业结构理论演进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比较优势原则逐步引入、不断拓展的过程。在回顾世界不同国家产业结构的实践模式之后,本章从理论局限和现实挑战两个纬度分析现有产业结构理论在中国现实背景中的实践困境;之后,本章从比较优势战略、开放条件、大国情形三个角度对产业结构理论进行了拓展。 第三章,开放条件下比较优势变迁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机制的理论构建。本章首先从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即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及其动态属性出发,论证了比较优势原则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的理论联系;其次,通过对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三个基本定理及其在开放条件下的拓展,构建了影响机制的框架并对其进行理论描述。本章认为,开放条件下比较优势变迁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由两部分构成:比较优势变迁对贸易品部门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和贸易品部门对国民部门结构调整传导机制。其中,在第一部分中,比较优势变迁沿着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和国外直接投资两条路径予以展开;在第二部分中,贸易品部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价值链传导机制和竞争传导机制对国民部门产生影响;最后,本章从比较优势的理论依据地位、生成来源多样性、动态性特征和重视技术创新四个方面论述了·比较优势在中国背景中的应用原则。 本章的分析和结论为全文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和逻辑主线。 第四章,开放条件下比较优势变迁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本章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和预测模型,从开放条件下要素禀赋的动态转化和中国产业贸易结构伴随要素供给优势的转化发生变革两个方面对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 检验一:本章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三条要素禀赋提升路径对它们与资本要素丰裕之间进行了回归分析;检验二:本文根据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伴随要素供给优势变化发生转化的特点,首次提出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假说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验证,计量结果也较好的验证了这一假说;本章还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本章对计量分析进行了简要评述。 第五章,比较优势变迁对贸易品部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路径之一: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本章首先是对以产品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理论描述,包括内涵、特点和动因,根据中间产品或零部件的贸易数据对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测度;随后,本章探讨了全球产业分工重组对比较优势内涵的拓展和引致的比较优势动态转化。本章认为:国际分工的精细化发展使得比较优势的内涵迸一步拓展为由特定产品部门的不同生产区段的相对成本差异决定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内涵的拓展反过来又将拓展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模式的选择,零部件专业化分工(component specialization)成为发展中国家步入国际市场、融入国际分工网络中的可行选择。本章还通过显形比较优势指数对相关结论进行了验证;此外,本章还从制成品技术结构视角对中国贸易品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在产业政策方面,本章认为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使产业政策参与者利益结构日益复杂化并构成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机制内生化转变的应用环境。最后,本章提供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 第六章分析了比较优势变迁对贸易品部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路径之二:国外直接投资。本章首先描述了外资推动下中国比较优势变迁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演进;通过运用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外资和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地位提升的与区域间产业发展差异进行了计量分析,实证分析表明:外资对我国加工贸易方式地位的提升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跨国公司主导的垂直专业化安排在中国不同地区间(东部沿海与内陆)的延展的差异是地区间产业发展差异和经济增长不均衡的重要动因。之后是我国利用外资实践对推动比较优势变迁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评价,主要包括促进国内竞争、改善国民产业竞争力、基于比较优势源泉多样化的“内生效率追求”型产业分工模式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外资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关系的复杂影响等等;本章还对外资的垄断问题和“市场换技术”等几个关于外资的核心问题进来了深入讨论;本章最后分析三星电子创新经营对中国产业启示的案例。 第七章,贸易品部门到国民部门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从贸易品部门(开放部门)对国民部门的传导机制由价格传导机制、价值链传导机制和以竞争传导机制三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本章分析了价格反应效应(Price ResponseApproach,PRA)的概念、传导路径和实证模型,并通过贸易竞争指数考察了PRA在中国情形中的反映;第二部分分析了产业关联效应,并通过影响力系数考察了产业关联效应在中国情形中的反映;对内向型投资的转移进行了分析;在第三部分,本章最后分析了竞争效应,特别是国际贸易模型中要素价格调整定理描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模式的转变。 第八章,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构想和路径选择,具体内容包括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发展的时序、巩固制造业优势、大国情形下的产业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和有序转移、中国利用FDI的战略调整和新选择、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成长路径、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推动技术进步实现蛙跳效应的路径选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