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称代词考论

被引量 : 123次 | 上传用户:stepbyst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时考察为纵轴,展开横向的共时研究,进一步系统、深入地考察研究汉语从上古到现在所使用的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及其语法化历程;从共时的角度,探讨人称代词的大致分布情况及各自的存在依据;从语用和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称代词的语用特征和适宜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缘由,概述汉语人称代词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综合了汉语人称代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历史成就,也指出了研究的困难和不足。从1898年马建忠先生《马氏文通》对“代字”(今“代词”)的阐述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汉语人称代词的研究从未间断,研究论文和著作颇丰。但由于人称代词的历史太久远及其自身系统的复杂庞大,界定困难,边缘模糊,有些问题一直未得圆满解答。因此,汉语人称代词的研究尚有很多工作有待深入。本章还简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首先界定“人称代词”这一概念,理清由于人称代词和名词相交叉而产生模糊的两大关系:一是人称代词与称谓词的关系,二是谦敬辞、倨傲辞与人称代词的关系。然后,对人称代词进行归总分类,为后面的论述和研究理清线索,打下基础。第三章考论典型人称代词。典型人称代词包括自称代词、对称代词和他称代词,它们体现人物之间的客观关系。自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卬、台、言、侬(侬家、阿侬)、身、咱、昝(喒、偺)、俺、洒家、某、某甲、某乙等等。自称代词的考论以传统难点“我”、“吾”的区分为重点,着重对比考察了上述自称代词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差异,并补入了以前很少论为自称代词的“某、某甲、某乙”。对称代词最早有女、汝、尔、而、若、乃、戎七个,中古时期统一于“汝”、“尔”两个,其中“尔”逐渐写为“你”,并在用法上得到全面完善。元代以后,随着白话的日趋成熟与完善,“你”几乎成为对称代词的唯一形式。近代汉语还出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对称代词——“您”,有时也用作“恁(nín)”,相当于“你”。清代以后,“恁”不再作人称代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对称代词完全统一于“你(们)”和“您”,并且“您”演变为一个对称尊词,多用于指称单数。汉语中的他称代词,多半是从别的语法成分变来的。大多由指示代词转化而来,有的由甄别代词演绎而来,还有的是借用名词而来。由于他称代词所代指的主体不在当场,称代上就不必有太多的讲究,一般直呼其名称就可以了。重复提到该主体时,就再以其名称称之。所以,他称代词的发展较自称代词和对称代词缓慢,而且远没有自称代词和对称代词发达。不过,重复罗嗦也不符合语言发展的需要,于是借用了几个指示代词作为他称代词,这就是上古汉语中的“厥”、“其”、“之”、“彼”、“诸”、“夫”。它们形成了一个功能上互为补充的相对完整的他称代词系统。秦汉以后,方言他称代词“伊”、“渠”和“他”才逐渐产生并盛行起来。最终“他”以绝对优势取得主流地位成为汉语通用他称代词。清代以后,逐渐产生了几个补充性的他称代词,即“她”、“它(牠)”“祂(tā)”、“怹(tān)”等,现代汉语中统一于“他(她、它)”和“他(她、它)们”。第四章考论话题人物代词。话题人物代词是指称话题中心人物、非中心人物和表示遍指的人物等的代词,表示主观的指称对象,在交谈时这类代词的指称对象随发话人的主观愿望或话题而定,可因需要而改变。因此它的本质特征是指代的主观性。话题人物人称代词包括反身称代词、旁称代词、统称代词、无定代词和隐名代词。反身称代词又称“复称代词”或“复指代词”,表示对别人称某人本身,主要有“自、己、身、躬、自己(自个儿)”几个。“自己(自个儿)”还可以跟在其他人称代词后面以强调前面的人称代词所指的人本身,如“我(们)自己”、“你(们)自己”、“他(们)自己”。但单音反身称代词无此用法。旁称代词主要考论“人、人家、别人、旁人”四个,它们词汇意义相同,但语用条件和语用意义却存在差异,当二者的称代指向逐渐明确时,可以转指他称代词。无定代词是指没有确定指示对象的代词。“或”、“有”和“莫”、“无”是古汉语特有的代词,现代汉语则没有这一类代词。它们分别表示肯定和否定,可以代人,也可以代事物。统称代词,即统括自称、对称,或并统括他称的人称代词。有“诸位”、“列位”、“各位”、“众位”、“大家(大伙儿、大家伙儿)”、“彼此”、“各自”等。统称代词的产生相对较晚,现在汉语中都有使用,但其自身发展也还不够完善和稳定。隐名代词是一类特殊的代词,其作用主要是“隐讳其名”。主要有“某”、“甲、乙、丙、丁”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汉语中只要不能、不便、不愿明示的人或事物名称,均以“某”等代之。第五章考论非典型人称代词。非典型人称代词是人称代词的借用形式,是典型人称代词谦敬功能的补充形式,是普通名词或称谓名词借用而来的一类人称代词,其本质特征是词性的双重性,是否作人称代词,较多地依赖于语境,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它主要包括两大类三小类词:一类是表示自称的谦称代词和傲称代词,另一类是表示对称的尊称代词。非典型人称代词的考论主要按使用人群的不同来分类考察。谦称代词主要考论孤(孤家、孤身)、寡人、不谷(不榖、不彀)、哀家;臣(臣下)、仆(僕)、走、民、鄙(鄙人)、下官(末官、小吏)、卑职、末将、奴才;妾(妾身、贱妾、臣妾);奴(阿奴、奴家、奴奴)、愚(愚生、下愚);晚生、晚学、小生、鄙生、学生;老朽、老拙、老奴、鄙老、小老(小老儿)、老夫;小可、在下、不才、敝人、小人、不佞,等等。傲称代词的语用表述功能明显与谦辞不同,主要考察“尔公、乃公、老子、老娘”四个。尊称代词表示对交际的对方的尊敬,其语用意图也是抬高对方以确保交际更加圆满、顺利地进行。广义的敬辞范围也很广,我们主要考论敬辞中的对称代词“公、子、君、吾子、卿、您(恁)、官、仁、尊、尊家、陛下、殿下、足下、阁下、执事、左右”等。并将词汇意义最为接近的古、今对称敬词“子”和“您”进行比较,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语用差异。清代以后,“恁”不再作人称代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对称代词完全统一于“你(们)”和“您”,“您”由典型对称代词演变为一个对称尊词,多用于指称单数。第六章考论汉语人称代词的变异使用与发展。人称代词的语用变异,实际上是指在语用中对人称的性质和数量的违反上,人称代词所称代的对象不再是原当代指的人称、性和数,而是转而代指其它人称、词性、数量,或者只是起到区别、任指或强化语气、暗示等作用,主要包括转化、泛化和虚化三种情形,转化有包括人称转指、数量变异,词性活用三种情况。我们还简要考论了近年来出现的自称代词“我”的网络变体——偶。第七章结语。对本文的汉语人称代词研究作出总结,对前面各章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区2007年所调查的30块标准地数据,研究了次生林内几种空间结构指标,并根据多样性混交度、聚集指数、竞争指数和树冠叠加指数建立了天然次生林择伐
研究背景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成年人腰痛和伤残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约80%以上的人一生中有过腰痛的症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有着不同于一般证券投资的特点,必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一般投资者购买股份,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公司股息、红利或通过证券交易市场上的买卖来赚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钠(rosiglitazone natrium,RSG)对实验性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6周龄SD大鼠72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A
<正>一位病人走进诊室,在他身上,见不到失眠病人常有的头发蓬乱、面容消瘦、眼窝深陷等症状,不同的是,他神情严肃,语气沉重,嘴里还不时冒出"太恐怖了"、"太可怕了"的字眼。
型钢混凝土(SRC)异形柱结构结合了型钢混凝土结构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的优点和异形柱结构避免在房间内出现凸出墙面的柱楞的长处,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试验和理论
近年来,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森林面积不断缩减、土壤沙漠化、物种灭绝等,而且这些生态危机越演越烈,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
县级政府居于承上启下,连结城市和乡村的关键层次和中间部位,是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城市管理与乡村管理的结合体,是我国政府层级中的重要一环,县级政府
当今世界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大难题的困扰,为了保证能源供应和安全,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必须大力发展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因此,研究和
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从两者的实际出发,将社区体育需求与高校体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校体育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把高校体育资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