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西方国家居多,在亚洲、拉丁美洲、东欧呈上升趋势),并且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1]。其发病机理除了环境、基因等因素外,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也占重要地位。在健康个体的肠道中,免疫系统维持着肠道中各类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抵御外来有害因素,一方面防止自身无害抗原对肠道内环境的破坏。在疾病复发阶段,肠道黏膜内免疫效应细胞处于活跃状态,释放出各种促炎性因子,如:TNF-α、IL-6、IFN-γ等,造成肠道黏膜的损伤。国内外研究证实:核因子-K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B NF-KB)作为免疫系统调节物质之一在UC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2]。目前,大量研究表明:中药能下调各类促炎性因子、上调抑炎性因子,达到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及促进修复黏膜的作用。因此,我们对中药对NF-KB通道调控机理研究进行总结,同时从表观遗传调控角度探讨中药治疗UC机理研究的新方向。 目的:探讨溃结灌肠液及其主药地榆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set9及血清TNF-α的影响,已期为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的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将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溃结灌肠液组、地榆组、生理盐水组、空白组4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制备成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每组予以对应处理,最后予全部处死,取血清及结肠组织,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set9水平及血TNF-α含量。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溃结灌肠液组、地榆组及空白组set9水平及TNF-α含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溃结灌肠液及其主药地榆能下调set9水平,显著降低TNF-α含量。提示了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其参与表观遗传调控有关,但对于中医中药是否参与了甲基化的过程尚需实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