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在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212例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进行研究,采用流行病学,非线性主成分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统计方法探讨中医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资料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科收集的212例肝硬化中医临床证候病例。调查表收集结束后,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通过StatTrans数据库类型转换软件,将所建立的数据库转换为SPSS、SAS统计软件支持的规范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将多余变量、相似变量进行删除、合并处理。运用软件SPSS17.0对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五脏各自症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软件SAS9.1对五脏各自症状分别进行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提取五个主成分,代表五脏各自症状的综合指标,然后用五脏的主成分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五脏之间的关系。结果症状变量经处理后,得到五脏系统症状共计115个,其中心脏系统19个、肝脏系统16个、脾脏系统48个、肺脏系统12个、肾脏系统20个。一般资料分析显示,男152例,女60例,平均年龄(57.51±11.49)岁,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这与肝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相符合。肝硬化五脏症状的频数分析显示,本病以腹胀、腹水、腹部膨隆、双下肢水肿、目黄、纳差、神疲、舌红、舌暗、苔腻、脉弦为主要临床表现。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直接通径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的是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分别是-0.1808、-0.1595、-0.1453,均为负向效应;涉及三脏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的有肝-肺-肾、肺-肾-肝、脾-肾-肺、肺-肝-脾、肾-肝-脾、肝-脾-肾、心-脾-肝、脾-肾-肝、心-脾-肾,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0203、0.0196、-0.0195、-0.0164、0.0159、-0.0158、-0.0139、-0.0118、0.0104;涉及四脏、五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较小。本研究验证,只有心脾、肝脾的关系符号与五行学说的生克关系相同。结论本研究采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结合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肝硬化的中医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肝硬化的五脏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两脏之间以肺肾、肝脾、肝肺、肝肾、脾肾、心脾的联系最为紧密;三脏之间以肝肺肾、肺肾肝、脾肾肺、肺肝脾、肾肝脾、肝脾肾、心脾肝、脾肾肝、心脾肾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其他四脏、五脏间的相关性极小的原因可能是病例收集的偏性问题,另外,从方程的通径系数符号中可以看出,火生土、木克土两种五行关系得到了验证。提示了五行学说的局限性,同时也体现了五脏学说的联系性和整体观。本研究中的临床数据经统计分析后表明,五脏中的任意两脏或多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其中一脏生理功能的异常都会影响到其他脏。因此,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出发,探讨五脏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为本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