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贸易区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通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方式设立的与本国其它地区隔离的经济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自由贸易区发展迅速。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所在国和地区扩大国际贸易、吸引外国资本、解决区域性经济问题并促进整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目标而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为了适应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大、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经贸往来日益增多的形势变化,稳步推进对外贸易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参照国际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的成功经验设立了保税区,具有“境内关外”的特性。我国保税区自1987年设立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全国共有保税区13家(深圳三家保税区于2005年合一),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保税区在推动国家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带动口岸产业及母城经济的发展等诸多层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在中国加入自由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保税区的未来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前沿地区,保税区如何迅速而稳妥的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在原有政策逐渐弱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发挥保税区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成为我国保税区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因此,研究保税区转型自由贸易区这个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及全球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我国设立保税区时就期望中国保税区能逐步发展成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模式,结合我国保税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对国际一些主要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研究的前提下,我国保税区的实际工作者及从事保税区发展研究的专家提出了我国保税区转型自由贸易区的运作模式为:“境内关外,适当放开;物流主导,综合配套;区港结合,协调发展;统一领导,属地管理”。本文以青岛保税区为例,主要应用国际贸易理论及港口经济理论,采取对比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方法,通过研究青岛保税区发展历程,分析青岛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港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转型过程中将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出了青岛保税区转型的步骤建议。其理论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青岛保税区转型的实例研究丰富完善了我国自由贸易区转型目标模式;另一方通过研究青岛港转型后港区互动发展对腹地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港口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