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比较水体镉(Cd)暴露对长江上游6种常见鱼类鲫鱼(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急性中毒效应,以CdCl2为毒物源,在相同的水温(27.5±0.5℃)、硬度(10.0±0.5mgCaCO3/L)和pH(7.0±0.1)条件下,观测了水体中不同浓度Cd暴露对实验鱼的急性中毒症状和96h半致死效应(96hLC50),并用原子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水体Cd暴露后各种实验鱼体内Cd累积情况。本实验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不同鱼类急性中毒的行为反应有不同。在Cd急性暴露期间,鲫鱼、草鱼、中华倒刺鲃和团头鲂均有跃出水箱的倾向,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这种跳跃的能力减弱;而鲫鱼、草鱼和南方鲇在呼吸时有“咳嗽”反应(洗涤运动)发生。2.随着Cd2+浓度的升高,各种实验鱼的死亡率显著升高。水体Cd暴露对鲫鱼、草鱼、南方鲇、团头鲂、中华倒刺鲃和胭脂鱼的96hLC50值分别为5.59,2.53,2.24,1.51,1.31和0.029 mg/L。3.南方鲇死亡鱼群体的Cd累积量显著高于未死亡鱼群体(P<0.05);其它5种实验鱼的未死亡鱼群体Cd累积量高于死亡鱼群体Cd的含量,且在中华倒刺鲃的两个群体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水体Cd暴露可显著影响鱼类行为,不同鱼类对Cd暴露的行为应答方式不同,这些行为反应对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2.鲫鱼对重金属Cd的耐受性最强可能也是它适应环境能力强,分布范围广的原因之一。胭脂鱼的耐受性很低,可能是它在污染日益加剧的水环境中难于生存,成为濒危物种的原因之一。3.在比较不同鱼类对同种金属的耐受性时,鱼体的体重和水体硬度等因子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4.南方鲇的死亡群体的Cd累积量高于未死亡群体Cd含量,而在另外5种实验鱼体上观察到的现象相反。水体Cd进入鱼体主要通过体表和鳃,死亡鱼体停止呼吸因而鳃通道关闭。比较发现南方鲇皮肤构造较为致密,表面粘液丰富,可能对水体中的Cd离子经皮肤渗入体内具有阻碍作用,因此不会因为未死亡鱼体在水体中浸泡时间较长而渗入Cd有明显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