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本课题对广州市综合医院医生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研究,研究广州市综合医院医生的职业倦怠特点,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状况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及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干预措施的建议和意见,以期对改善临床医生的职业倦怠状况,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整体工作幸福感指数有所帮助,为进一步的干预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共选取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中随机抽取各临床科室和检验、放射等辅助科室人员489名进行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统一调查方法,问卷集中发放,集中或单独填写,统一回收。
应用自编的一般状况调查表、马斯勒倦怠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压力源及自编的压力强度量表对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经SPSS13.0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研究内容
1、临床医生的职业倦怠特点。
2、临床医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压力源及压力强度的状况。
3、临床医生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压力源及压力强度的相关性。
4、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
1、临床医生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本次研究中,有近80%的临床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比较高,突出表现在情感衰竭维度上,其次是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维度。M氏常模比较发现,临床医生比M氏医务人员具有更高的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并且个人成就感相对缺乏。
2、医生职业倦怠程度的人口学特征职业倦怠在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务及工作科室间都存在着差异。中青年医生、女性医生、未婚医生、本科学历医生、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及内外妇儿工作科室的医生,有着较高的职业倦怠。
3、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压力源和压力强度的相关关系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压力源和压力强度都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消极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缺乏、工作压力大、压力强度高都可导致高的职业倦怠。
4、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情感衰竭维度的影响因素有婚姻、职务、文化程度、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病人诊疗、管理及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总分、医患关系压力强度,分别属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工作压力源、压力强度和社会支持部分。
去人性化维度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职务、病人诊疗、管理及人际关系、医患关系压力强度、消极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分别归属人口统计学变量、压力源、工作压力强度、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部分。
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影响因素是积极应对方式、年龄、管理及人际关系、职务、性别、客观支持。这些影响因素属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压力源、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部分。
结论
1、被调查的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相当高,81.8%的医生有中高度的情感衰竭现象,68.5%的医生有一定程度的去人性化倾向,有77.1%的医生缺乏个人成就感。与国外M氏常模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高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倾向,及低的个人成就感。
2、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务、工作科室都与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有关。女性、年龄在39岁以下的、未婚的,本科学历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的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相对较高。
3、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有很大相关性。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充足的社会支持都有利于缓解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医生的职业倦怠压力主要来源于病人诊疗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
4、医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压力源和压力强度等多方面。
建议
1、营造愉悦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院内卫生人力资源,做到人员配置和科室工作量匹配,防止工作量超负荷。
2、干预措施要因人而异。低年资的医生需要充分的社会支持和激励,30岁以上的医生需要合理的放松方式来缓解职业倦怠。
3、开展针对压力应对方式的指导和心理辅导。对医生进行人际关系技能和应对方式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能正确的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4、加强社会支持,促进医生之间、医生和护士之间的沟通。
5、调动医生应对职业倦怠的积极性。医生应对所从事的医疗工作的职业特殊性有清醒的认识,采取健康、积极的应对方式,调节个人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平衡,以积极的预防和应对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