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英语双及物结构中的动词问题,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哪些动词进入双及物结构,它们,特别是一些看起来只涉及两个论元的动词,是如何进入双及物的,它们进入双及物后,其基本意义发生变化吗。(2)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动词受到制约吗,其主要的制约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首先从文献、字典、以及语料库等途径收集到了进入双及物的动词。为了研究这些动词的特性,作者尝试性地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动词本身有给予义,自然而然涉及施事者、受事者和客体,其中有明显的或实在或抽象的能量传递。这类动词所在的结构是双及物的典型形式,从这类结构中得出“给予义”是双及物结构的构式意义。第二类动词本身没有显性的给予义,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特征是:除施事者外,必定要涉及两个及物对象同时出现,动作才能完成;这两个及物对象的典型形式一个是“人”,另一个是“物”。这样的动词进入双及物结构后,构式意义赋予了动词以给予的意义。第三类动词本身没有给予义,而且动词的语义特征是:除了施事者,动词一般只涉及一个及物对象。但在这些动词的语义空间里还有其他一些成分。认知语法主张:要完整而准确地理解一个词,应当采取百科全书式的理解方式。动词的语义空间里各个成分的突显程度不一;某些不突显的成分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突显。这个由不突显到突显的过程是借助范畴化而得以实现的。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讨论这些涉及两个论元的动词是如何范畴化为双及物动词的。把第二、三种用法称之为双及物结构的创造性用法。但这种创造性不是任意延伸的,这类动词也受到一定的语义上的制约。本文简略地讨论了进入双及物的动词一般意义上的语义制约。 作者经过研究发现:(1)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动词大致有161个,共分三类。第一类动词有内在的给予义,它们进入双及物结构后,这个结构从此具有给予义,称之为双及物的构式意义。当第二、三类动词通过范畴化进入双及物结构,并被反复使用成为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后,这种构式义使得结构里的动词也具有了给予的含义。这就是认知语法意义上的动词和句式的相互作用。很明显,这三类动词形成一个连续体,给予义由强到弱:第一类动词涉及三个论元,动词内在地具有给予的意义;第二类动词虽然和第一类动词一样,涉及三个论元,但动词本身没有明显的给予义,给予义只是潜在地存在于动词之中;第三类动词冲突更大一些,它们只涉及两个论元,第三个论元潜在地存在于动词的语义空间中。只有当此类动词处于特定的情景下,第三个论元的语义成分才能得到突显,从而在句法层面表现出来,此时,“给予义”才得到实现。从句子结构考虑,这些动词分别所在的三种双及物结构也呈现一个连续体。第一种句子结构是整个双及物结构的类典型,其他两种句子结构是这个典型结构的延伸。(2)同时,这种双及物结构的创造性用法也受到一定的制约。本文主要探讨了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动词在语义上所受的制约。有些制约是系统性的,总的而言,动词应具有潜在的第三个论元及潜在的给予义。有些制约是特殊的,判断一个动词能否进入双及物,需要看其是否已经经过不断使用而成为了约定俗成的用法。其间没有绝对的分隔线,只是能被接受的程度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