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拟行髋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分别采用连续腰麻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观察比较麻醉效果和麻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两种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择60例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年龄在65~95岁之间,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CSA组(观察组)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CSEA)组(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两组患者入室后均给于术前药:长托宁0.01mg/kg,力月西0.03~0.04mg/kg,面罩吸氧,进行无创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监测,在20~30min内静脉输入6%羟乙基淀粉300ml。均选择侧卧位,经L2~3间隙穿刺,CSEA组经腰麻针注入蛛网膜下腔0.75%罗哌卡因1~2m1,并经硬膜外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备用,CSA组将Spinocath导管留置1~2cm于蛛网膜下腔内,首次注射负荷剂量为0.75%罗哌卡因0.5~1ml,根据麻醉平面及手术需求追加药物直至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两组患者均采用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监测系统即心阻抗图(impedance cardiogram, ICG)观察并记录麻醉前和麻醉后5、10、15、30min、1h及术毕的各项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重点为心排血量(CO)、平均动脉压(MAP)、外周血管阻力(SVR)、心脏加速度指数(ACI)以及胸腔液体量(TFC)等,同时记录2组的局麻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最高镇痛平面、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中镇痛效果,记录术中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例数以及术中和术后3天病人寒战、恶心、呕吐、术后头痛、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使用麻黄碱、阿托品的例数。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身高、体重、手术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痛觉阻滞起效时间CSA组(?)CSEA组无明显差异(P>0.05);痛觉阻滞平面达T10时CSA组的罗哌卡因用量(1.7m1)明显少于CSEA组(2.8ml)(P<0.05)。CSEA组阻滞平面达T10的时间(5.3min)明显早于CSA组(9.6min)(P<0.05),CSEA组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和下肢运动完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早于CSA组(P<0.05)。两组患者根据改良Bromage评分法,下肢运动均达完全阻滞,麻醉效果满意。2.与麻醉前比较,CSA组麻醉后各时点的MAP、HR、SV、CO、ACI、SVR等指标均出现下降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异。(2)与麻醉前相比,CSEA组麻醉后各时间点的MAP、HR、SV、CO、ACI、SVR等指标均出现下降趋势,以麻醉后5分钟、10分钟、20分钟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最为显著(P<0.05)。(3)相同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5分钟、10分钟、20分钟存在明显差异(P<0.05),变化幅度有明显差别。(4)两组TFC各时间段数值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3.麻醉前到麻醉后30min, CSEA组有5例患者因低血压需辅用麻黄素,CSA组仅有2例患者需辅用麻黄素,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心率的变化:CSA组麻醉后各时点无明显心率减慢(<60次· min-1),CSEA组有5例心率减慢,需用阿托品纠正。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各时点的SpO2无显著变化。CSA组术中置入Spinocath导管时,9例患者自述有神经刺激症状,与CSE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4.术后随访3d,CSA组出现2例术后两组头痛,CSEA组出现1例术后头痛,两组术后头痛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暂时性神经综合征、马尾综合征及穿刺部位腰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连续腰麻与腰麻硬膜外复合麻醉相比,局麻药用量小,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效果可靠,更加适用于老年髋关节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