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加,死于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逐渐增多。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特效疗法,寻找延缓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实现治疗效应的中药复方在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复方是我们根据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特点及多年临床经验制定的经验方,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获得较好疗效,前期研究发现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复方具有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及延缓DN进展等作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本研究应用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复方对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sin,STZ)法建立的DN大鼠模型进行干预,通过观察DN模型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以及肾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c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水平,进一步明确该中药复方对DN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95只,体重250g±10g,适应性饲养一周,代谢笼取尿测定尿糖和尿蛋白均为阴性后,经背部切口行左肾切除术。2周后除空白组(10只)外,其余大鼠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STZ40mg/kg,72小时后尾静脉取血,血糖大于16.7mmol/L尿中出现蛋白为糖尿病肾病造模成功。按成模大鼠数量随机分为5组(每组17只):模型组、厄贝沙坦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成模一周后,各治疗组开始按成人剂量的20倍给药,每日一次。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5mg/kg/d灌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中药5.29g/kg/d、10.58g/kg/d、21.16g/kg/d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均每日灌服相应量生理盐水,各组共给药12周。动物均以普通饲料喂养,自由进食、饮水,室温18-20摄氏度,相对湿度40%-70%,12小时交替照明。实验期间每天测量一次尾静脉血糖,对血糖大于等于26mmol/L可能危及生命的大鼠皮下适量注射长效胰岛素(0.5-4u)以避免酮症,减少死亡。于给药第12周末,禁食不禁水留取各组大鼠24小时尿液,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而后麻醉动物,留取血标本,摘取肾脏称重计算肥大指数并留取肾脏标本;光镜、电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提取各组肾皮质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mcp-1mRNA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体重、肥大指数(肾重/体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体重偏轻(P<0.05),模型组与各治疗组以及各治疗组之间,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肥大指数偏高(P<0.05),模型组与各治疗组之间以及各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均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均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肾脏病理观察3.1光镜观察正常组肾小球结构完整,未见肾小球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系膜、基底膜及基质未见明显改变。模型组肾小球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系膜区增宽、基质增多。中药组与厄贝沙坦组均有不同程度病理改变,但较模型组轻,表现为肾小球轻度增大,少量的系膜细胞和基质增多,各组间无明显区别。3.2电镜观察正常组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完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足细胞未见异常。模型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并伴有足细胞足突融合。中药组与厄贝沙坦组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但较模型组轻,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轻度增厚,系膜基质轻度增生,并伴有部分足突融合,但各组间无明显区别。4 mcp-1的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均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均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可以降低尿蛋白,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损害,且与用药剂量无明显相关性;其作用与西药厄贝沙坦相当。2.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可以抑制肾组织中mcp-1 mRNA的表达,此可能为该方防治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