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预防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最佳术后功能锻炼模式,量化锻炼模式细节即锻炼频率、持续时间、次数等,观察PICC患者置管前及带管过程中多个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探讨置入PICC及带管过程对置管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此外,运用质性研究方式探究PICC带管患者进行术后功能锻炼的真实体验,为PICC带管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2月一2018年2月在山东省某三甲医院PICC门诊接受置管的240例患者。将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按照纳入序号除以3的余数为分组标准,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每组80人。实验组:S1组进行量化版握拳;S2组进行量化版手部功能锻炼操;对照组:D组进行常规健康宣教。置管后24h对三组患者分别进行量化版握拳、量化版手部功能锻炼操和常规的宣教,干预时间为20d。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电子握力器检测置管前24h静息状态下(T0)、置管后24h静息状态(T1)和短暂运动后(T1’)、置管后5d静息状态(T2)和短暂运动后(T2’)、置管后21d静息状态下(T3)及拔管前24h静息状态下(T4)血管内径、单位时间平均血液流速(TMFV)、最大血流速度(Vmax)、握力的变化。整个带管期间对患者的锻炼实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严格的随访。数据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23.0进行。2.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5名接受不同术后功能锻炼模式宣教的PICC带管患者,对术后功能锻炼的真实体验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于2017年2月一2018年2月共收集240名患者资料,其中置管后5d(连续干预4d)接受测量时3例量化版握拳组(S1组)患者由于自身原因退出本研究,实际纳入第一轮分析的病例为237例。后续的干预及带管过程中,28例患者死亡,20例患者非计划拔管,109例患者异地化疗,23例患者拒绝参与或失联,3例患者数据不全,最终严格完成20d干预及带管期间所有随访与监测,实际纳入分析的完整病例为54例,其中量化握拳组(S1组)19例、量化手部功能锻炼操组(S2组)18例、日常活动组(D组)17例。2.置管前24h及置管后24h静息状态下3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病史及导管信息分布均衡,血管内径、TMFV、Vmax、握力具有可比性(P>0.05)。置管后24h较置管前TMFV、Vmax、握力均显著降低(P<0.05)。3.两次短暂运动后,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TMFV、Vmax均显著增加(P<0.05),但两个实验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4.置管后5d静息状态下,两个实验组较置管后24h血管内径、TMFV均明显回升(P<0.05),对照组有略微下降,握拳组Vmax回升效果最佳(P<0.05),手操组握力增长更为明显(P<0.05)。5.两个实验组患者锻炼坚持时间更长(P<0.05),但3组患者拔管原因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6.PICC置管前后及带管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各组组内TMFV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实验组在不同时间点组内血管内径、Vmax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7.置管后21d,两个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在血管内径、TMFV、Vmax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管前24h,3组研究对象各项数值趋向一致(P>0.05)。8.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得出4个主题,术后功能锻炼的益处、进行术后功能锻炼遇到的阻碍、对术后功能锻炼的接受程度、对术后功能锻炼相关教育的建议。研究结论1.置入PICC会导致置管侧血管应激性内径收缩,TMFV、Vmax降低,握力减弱。PICC带管过程中的机械性损伤、并发症发生及占位效应会导致置管侧血管持续性内径收缩,TMFV、Vmax降低。2.长期坚持进行量化版握拳和量化版手部功能锻炼操对改善置管侧血管内径、TMFV、Vmax降低均具有显著效果。3.患者在带管过程中握力会逐步恢复,手部功能锻炼操在带管期间握力恢复方面效果更为显著。4.采取量化版握拳和量化版手部功能锻炼操宣教,能增加患者的锻炼时长,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改善锻炼效果。5.PICC患者带管期间应坚持长期、适当的术后功能锻炼方式,稳固前期锻炼效果,降低带管后期并发症发生率。6.患者认为术后功能锻炼易行、有效,但由于对并发症的担忧、遗忘等原因带管后期依从性不高,希望医护人员进一步推广术后功能锻炼,改进宣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