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为增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侗乡的“稻鱼鸭复合农业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维护当地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当地人的生计福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但目前对于稻花鱼(在稻田里养殖的鱼类统称,本研究特指当地稻鱼鸭复合系统中最常见的鲤鱼)资源利用的相关传统知识仍缺乏系统的梳理,这些相关传统知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仍不够清晰。因此,在我国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系统地探究稻花鱼资源持续利用的背景、相关传统知识、相关的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和当地人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等,有助于挖掘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孕育的生态智慧,保护和传承稻花鱼资源相关传统知识,对于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所在地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生态学研究视角,以民族学、生态学、民族植物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以黔东南地区稻花鱼资源利用的民族生态学实地田野调查为起点,通过分析传统烤鱼(在稻田和附近的山坡上烤食稻花鱼)及相关传统知识,探明在烤鱼过程中当地人对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利用方式和对生物资源的选择偏好等;继而分析制作传统腌鱼“草曲”的原料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阐明当地人拥有的腌鱼“草曲”原料植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再从腌鱼的文化属性角度分析日常食用和药用祭祀两种腌鱼的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及品质特征,发掘该地区侗族人民的生态-文化适应能力;最后分析稻花鱼传统养殖保存完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从江县辖区的8个乡镇当地人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揭示出决定当地人维持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黔东南地区稻花鱼利用的民族生态学调查。该地区在稻花鱼养殖的场地整理、水源管理、鱼花孵化、田间管理、收获成鱼、传统烤鱼、加工技艺、社会关系、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经验与做法;稻花鱼为当地人习得各具特色的地方性知识、传统生态知识、维持生计、朴素的价值观以及民间信仰等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相关传统知识在当地人的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维护他们生计和福祉的基本权利。2.黔东南地区传统烤鱼原料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在该区进行传统烤鱼传统知识的田野调查,访谈了 279名信息报告人,整理编目了 52种烤鱼原料植物,隶属于21科43属,整理分析了包括植物类型、使用部位、野生和栽培情况、仪式象征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初步探明了该区域侗族和苗族在烤鱼习俗方面的文化交融程度较高,大部分野生食用植物都有相同的使用和加工方法,但两个民族仍然保持着少量的本民族食物的选择偏好;同时,外来植物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的传统饮食文化中。3.黔东南地区传统腌鱼“草曲”及相关传统知识。通过该区从江县小黄村、黎平县黄岗村和弄吾村3个传统侗族村寨217名关键信息报告人的访谈和实地调查发现:掌握传统腌鱼“草曲”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信息报告人中男性占58.06%,女性占41.94%,以40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为主,70.05%的受访者是文盲,以农民、小商贩或农民工居多;这些相关知识拥有情况与性别和职业无显著相关性,而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显著相关;整理了腌鱼“草曲”原料植物60种,隶属于36科58属,常见的植物科是菊科、蔷薇科、天冬科和防己科等,以草本、灌木、藤本为主,乔木较少;根是最常用的植物部分,其次是叶、全株、果实、地上部分、枝、茎、树皮和花等;原料植物的使用价值(UV)指数在0.27到1.74之间,其中UV值大于1的有23种,豆科植物葛藤[Pueraria montana var.lobata(Willd.)Sanjappa&Pradeep]是制作“草曲”最重要的植物(UV值为1.74),其次是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 Benth.)(UV=1.51)和香糯禾(UV=1.5),这三种植物在调查地区都很常见。4.不同文化属性腌鱼的微生物生态及资源品质异质性研究。利用“草曲”和低盐发酵腌鱼可能是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真实传统;低盐浓度的食用型腌鱼组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都高于高盐浓度的药用(祭祀)型腌鱼组;两组不同文化属性腌鱼样品中有42个细菌OTU和6个真菌OTU在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农户非标准化的处理方式对腌鱼微生物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低盐腌鱼主要以蛋白质转化成风味物质提高适口性以满足食用功能需要,高盐腌鱼除蛋白质代谢外,需要通过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其他功能物质满足药用功能需求有关,腌鱼的传统利用是黔东南侗族对其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上的适应。5.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分析。当地农户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参与意愿,而参与意愿又直接决定了农户实际参与稻花鱼可持续利用的行为,此外家庭成员、邻居意见、农业、食品等部门和政府意见等主观规范对农户从事稻花鱼生态养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基层组织(干部家庭)、政策(对相关部门、政策的认知)以及市场等不同主体对稻花鱼资源及传统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主观规范对当地农户在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程度远低于农户态度。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黔东南地区未来稻花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从剖析当地主要少数民族利用该资源的行为特征、生物资源利用方式、文化传统、当地人的认知及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角度入手。强化稻花鱼资源是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中的重要组成要素的突出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建议站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发展的高度,通过采用现代工艺技术,提高稻花鱼资源及衍生品的质量,将产品对接到主流消费市场,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稳定新生代和外出务工农户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参与意愿,创造条件引导他们保护和传承稻花鱼资源与其相关的文化遗产。从国家层面将黔东南地区的稻花鱼及其相关生物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从而实现我国南方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向无害化、无残留的生态农业转型,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