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有机太阳电池拥有质量轻、可低温溶液法加工制备大面积柔性和半透明器件等显著优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活性层得到了快速发展,单节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已经突破了18%,展现了这一领域巨大的发展前景。本论文以给体材料为研究对象,在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述了有机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和一些重要的给体材料的研究进展,在第二至第五章中主要研究了侧链修饰策略在制备新型有机给体材料中的应用。本论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太阳电池拥有质量轻、可低温溶液法加工制备大面积柔性和半透明器件等显著优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活性层得到了快速发展,单节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已经突破了18%,展现了这一领域巨大的发展前景。本论文以给体材料为研究对象,在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述了有机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和一些重要的给体材料的研究进展,在第二至第五章中主要研究了侧链修饰策略在制备新型有机给体材料中的应用。本论文将硅氧烷封端侧链结合多种侧链工程引入活性层给体材料中发展了一系列聚合物以及小分子给体材料。通过结构测试与性能表征,揭示了含硅氧烷封端侧链的给体材料的构效关系,旨在从材料设计的角度实现对有机太阳电池活性层形貌的主动调控。本文第二章工作揭示了硅氧烷封端侧链相对于烷基侧链具有低表面能的性质,这是一种能够实现活性层微观形貌调控的驱动力。通过将硅氧烷封端侧链引入基于PTB7-Th的窄带隙聚合物给体,发现随硅氧烷封端侧链替换烷基侧链的含量增加,相应的聚合物PTB7-Th、PTBSi20、PTBSi25、PTBSi33、PTBSi100表现出不断减小的表面能,由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χD,A)预测了聚合物与非富勒烯受体IEICO-4F的混溶性随PTB7-Th>PTBSi20>PTBSi25>PTBSi33>PTBSi100的顺序递减。实验结果表明,混溶性最差的PTBSi100活性层表现出最高的薄膜粗糙度、拉曼光谱成像所示的更大的相分离程度和大相区、及最差的光伏效率8.52%。而经过形貌调控的三个侧链无规聚合物PTBSi20、PTBSi25、PTBSi33都表现出高于PTB7-Th的效率,并由25%硅氧烷封端侧链含量的PTBSi25获得12.61%的最高效率,预示了调控硅氧烷封端侧链含量对该材料体系活性层形貌优化的重要性。这一硅氧烷封端侧链性质的原理性揭示为如何在本体异质结活性层材料结构中用好硅氧烷封端侧链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可以用于解释众多含硅氧烷封端侧链的光伏材料在活性层形貌调控中的构效关系。本文第三章工作首先在BDT单元中引入不同氟原子取代位置的双氟苯基侧链,以苯并二噻吩二酮为受体单元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宽带隙聚合物给体。通过DFT理论计算与光学性能测试,发现不同氟原子的取代位置直接影响了双氟苯基侧链与主链结构之间的二面角,从而使聚合物在聚集态、分子堆积上出现差异。进一步对基于IT-4F为受体材料的光伏器件性能及活性层形貌的表征表明,不同的氟原子取代位置所引起的平面性以及给体与受体之间混溶性的差异对器件活性层薄膜的形貌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含距离主链较远端的3,5位氟原子取代的双氟苯二维侧链的聚合物35EH表现出较好的平面性、较高的结晶性能以及与受体适中的混溶性,器件获得了较高的光伏性能。进一步引入硅氧烷封端侧链,实现了对活性层相分离形貌的优化,使得基于35Si:IT-4F的电池器件获得了最高12.97%的光电转换效率。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基于双氟苯基侧链结构的给体材料中不同氟原子取代位置与材料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并成功通过硅氧烷封端侧链的修饰提高了器件的光伏性能。本文第四章工作进一步探索了硅氧烷封端侧链对宽带隙聚合物的形貌调控作用。研究了由烷基修饰的氟代噻吩基、硅氧烷封端侧链修饰的的氟代噻吩基、烷基修饰的二氟代苯基以及硅氧烷封端侧链修饰的二氟代苯基在苯并二噻吩单元上实现的对称和不对称的二维侧链组合,对与二氟代苯并三唑为受体单元合成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光伏性能的影响。这一系列新型聚合物随侧链中芳香基团拉电子能力的改变,实现了器件开路电压的连续调控。还发现随硅氧烷封端侧链的引入在二氟代苯基的对称聚合物2FP-2Si可实现最大的器件功率密度,从而对器件VOC-JSC间的trade-off产生一定的抑制。最终,基于2FP-2Si:IT-4F的电池器件获得了最高12.97%的光电转换效率,当受体材料变为Y6时,器件效率进一步提高到了14.40%。本文第五章工作通过在基于BDT单元核的小分子给体中引入烷基侧链及硅氧烷封端侧链修饰的双氟苯基二维侧链,设计并合成了三种新型小分子给体材料(SMD)S35、S35-1Si和S35-2Si。与烷基侧链修饰的S35相比,硅氧烷封端侧链的引入增强了小分子的结晶性能,在与Y6的共混膜中获得了更有序的结晶取向,载流子迁移率明显提升,并伴随着小分子给体的主要结晶取向的改变。最终,基于S35-2Si:Y6的共混膜获得了有序的face-on结晶取向,其正型电池器件获得了最高13.50%的光电转换效率,反型器件也获得了最高13.20%的光电转换效率,均优于S35的器件效率。这一研究工作揭示了对称与不对称的硅氧烷封端侧链对简单结构的小分子给体在共混膜中堆积取向的影响,体现了硅氧烷封端侧链在构筑高效率全小分子光伏体系中的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我国各地高校都出现扩大建设的趋势,也纷纷采取多种建设模式以满足日趋膨胀的校园空间的需求。然而,当前在我国高校校园建筑建设过程中,仍是以传统粗放的建造模式为主,由此产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等,与我国“十三五”以来推广建筑工业化以促进建筑行业精细化转型的要求相差甚远。近几年来,随着全国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在高校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引发了一些试点案例的研
有机光电材料,与无机光电材料相比,具有质量轻、易加工、可低成本大面积制备等优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共轭结构直接影响了有机光电材料的能级结构、光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加工性等特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共轭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价键共轭和空间共轭。目前关于价键共轭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对于空间共轭,人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与价键共轭不同,空间共轭本质上是两个近距离π-π或者n-π堆叠的基团之间由于非共
目的 观察二至丸合桂枝汤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乳腺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确诊的100例TNBC病例资料,以术后行常规辅助化疗的病例资料为对照组(50例),加用二至丸合桂枝汤治疗的病例资料为治疗组(50例)。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对比分析2组间疗效、身体机能、生活质量、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差异,记录
野樱莓(Aronia melanocarpa,Aronia mitschurinii)富含多酚类生物活性物质,而关于其生理活性的研究较少。目前,野樱莓多酚的生物活性研究及其工业利用以有机溶液浸提为主,为游离态的多酚(Extractable polyphenols,EPPs),忽略了野樱莓中以结合态形式存在的多酚(Non-extractable polyphenols,NEPPs),从而鲜少有关于N
科普中国要闻解读一图带你了解编者按2022年5月14日6时52分,编号为B-001J的C919大飞机从浦东机场第4跑道起飞,于9时54分安全降落,标志着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首家用户的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此次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圆满成功,对于中国民航乃至整个中国航空工业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意味着我国具备了研制一款现代干线飞机的核心能力。国产大飞机C919的含义是什么2009年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因结构简单、工作温度低、转换效率高和无碳排放等优点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能量转化装置在可移动设备尤其是汽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的工作过程中负载频繁变化,输出电压、电功率和温度出现不断波动,导致使用寿命快速衰减,研究电池堆电热响应特性以及探索新型热管理方法是当前的重点与热点。本文结合电热动态模型理论、变负载试验和数值仿真多种方法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的电热动态
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与消耗也在飞速增长。我国能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长期处于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消耗量的增加,我国的大气污染呈现出日益严峻的趋势。对于燃煤过程中的常规污染物如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等的防治已经有了明确的治理政策和规章,是电厂必须管控的污染物。而对于燃煤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排放问题,
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30%以上,并且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推进建筑节能是实现我国能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可以使建筑热环境得到改善,进而减少人们对采暖、空调等设备的依赖。将能够在相变过程中吸收和释放大量潜热的相变材料应用于建筑围护结构,可以弥补目前建筑保温隔热材料因热容量低而易造成室内温度波动的缺陷,最终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作用。与高价、易燃的有机类相变材料相比,
在机器学习中,人们期望神经网络对微小输入扰动也应有较小的输出扰动,说明网络具有较高的鲁棒性,也反映了网络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然而,目前的自动编码器和宽度网络容易受到具有微小扰动或噪声输入数据的影响。另外,利用与训练样本相差很远的未见样本来衡量网络的泛化能力可能会被误导,即从全局输入空间来计算网络的泛化误差并不合理,所以本文引入局部随机敏感度(Localized Stochastic Sensiti
光伏技术可以直接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其中基于溶液制备的体异质结(BHJ)有机太阳电池(OSCs)与传统的硅太阳电池相比,有着低成本、质量轻、可卷对卷生产等一系列优点。有机太阳电池从1986年首次被报道以来,能量转换效率(PCEs)节节攀升。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这一效率还将继续被刷新。卟啉类材料以其优异的光化学性能,一直受到本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卟啉作为太阳电池的给体材料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