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贪污腐败乃政治上的“癌症”,对贪污腐败的惩治与防范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一个政权的成败兴亡。一般来讲,社会舆论对贪污腐败的监督有利于惩治和防止贪污,它不仅为惩贪提供线索,对贪污腐败者产生震慑,也是政府整肃官箴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支撑。因此,在惩治与防范贪污方面,一个政权只有对社会舆论采取珍视和扶持的态度,其反贪成效才得显著,由此这个政权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意支持。 纵观中国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2年,其贪污腐败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抗战之后,伴随着接收敌伪物资工作的展开,贪污腐败的形势骤然加剧,并成为舆论所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战后社会舆论与国民政府从“接收”到“清查”之有关举措的考查,力图展示社会舆论对当时贪污问题的普遍观感和主张,并由此探讨国民党官方与社会舆论之间围绕贪污问题而展现的相互关系。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战后民间舆论对接收腐败的不满与政府的初步回应;二、官方舆论对贪污的责难以及惩治贪污的要求;三、社会舆论视野中的“清查”;四、舆论对贪污问题的分析与争论。 本文的结论是,抗战之后初期,在社会舆论的强烈不满与呼吁下,国民政府比较迅速地作出回应,但所采取之措施,则难以达到遏制和惩治贪污的目的,也未能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国民政府被迫对接收工作进行表面声势颇大的清查,社会舆论对此一度表现出相当的合作与支持。然而清查的草草收场,使社会舆论普遍失去了对政府惩贪的希望。战后国民政府的惩贪姿态与举措,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在社会舆论压力下的被动之举,而且始终没有在实际行动上作出令舆论满意的答复,最终导致社会舆论尤其是非官方舆论在反贪问题上拒绝同国民政府进行合作,由此深刻影响了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