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个作决定的过程,一项受规则制约的活动,一个有目的的行为。同时,它也是改写和操纵的一种形式。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是置根于特定的语言、社会和文化语境之中,因此翻译研究不应与其发生的语言、社会和文化语境割裂。 本文基于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和解构主义思想,采用描述-解释方法,对苏曼殊的译作,即十首诗歌和两部小说,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苏曼殊是中国清末民初的诗人、翻译家、画家、词典及梵文语法书编撰者、和尚和革命家。本文的分析主要从四个互相关联的系统,即语言系统、文学系统、意识形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等展开。 从语言系统来看,英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在音韵方面的差异和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导致了苏曼殊在其诗歌翻译过程中,用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和押韵方式来代替、补偿原文的形式和韵式,以及一些措词的选择和误用。 从文学系统来看,本文先总结描述了苏曼殊译作的四个基本特点:他的译作大部分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用章回体小说翻译雨果的长篇小说;不论原诗形式如何,译诗均为五言或七言律诗/绝句;他喜用古雅的语言。随后分别从苏曼殊本人的诗学、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诗学、赞助人及接受理论等视角给予解释。 从意识形态系统来看,论文勾勒了影响苏曼殊翻译决策过程的五种意识形态:清朝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儒教、父权制、苏曼殊的革命意识和佛教。以此为基础,作者详细分析了苏曼殊在翻译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过程中的重组、增删和创造以及诗歌翻译中的原诗作者的选择、主题的选择和男性视角的应用。 从文化系统来看,本章主要聚焦于报纸业的发展对苏曼殊翻译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综合起来说,苏曼殊对于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如改变、增加、删节等是语言、文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