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以期为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仅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未予任何降糖药物治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糖基化血红蛋白A1c(Hb A1c)7.5~10.0%。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2~62岁,糖尿病病程1周~24月,体重指数(BMI)24.2-36.3 kg/m~2。选取同期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糖耐量正常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4~59岁,BMI 24.5-36.0 kg/m~2,均未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其中病例组患者接受为期8周的艾塞那肽治疗,起始治疗为5μg皮下注射,每日两次,4周后改为10μg皮下注射,每日两次,持续4周。检测病例组治疗8周前后以及对照组受试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率(INR)、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并测定胶原(COLL)、肾上腺素(EPI)、花生四烯酸(AC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病例组治疗8周前后观察指标的改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艾塞那肽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止凝血指标的相关因素。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受试者治疗前的TG、FPG、Hb A1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体重、BMI、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受试者治疗前的FIB水平、以肾上腺素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以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以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PT、PT%、INR、APTT、TT、FDP、DD、以胶原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8周后病例组患者的体重、BMI、腰围、SBP、TC、甘油三酯(TG)、LDL-C、空腹血糖(FPG)、Hb A1c均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增高(P<0.05),DBP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8周后病例组患者的FIB水平、以花生四稀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以肾上腺素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P<0.05)。而PT、PT%、INR、APTT、TT、FDP、DD、以胶原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以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治疗8周后病例组患者中,无论是以肾上腺素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变值(Δ血小板聚集率(肾上腺素))还是以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变值(Δ血小板聚集率(花生四烯酸)),均与BMI改变值(ΔBMI)、腰围改变值(Δ腰围)、体重改变值(Δ体重)、胆固醇改变值(ΔTCH)、甘油三酯改变值(ΔTG)、低密度脂蛋白改变值(ΔLDL-C)、高密度脂蛋白改变值(ΔHDL-C)、空腹血糖改变值(ΔFPG)、糖化血红蛋白A1c改变值(ΔHb A1c)、纤维蛋白原改变值(ΔFIB)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艾塞那肽可抑制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肾上腺素及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而且这种效应可能与药物的减重、降糖、调脂疗效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