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农村居民稳定增收,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动映射着宏观收入分配和经济体制的变动情况,居民收入增长来自各收入构成要素的贡献,各收入构成要素的比重变动能够很好地反映其收入问题的性质变化。分析居民的收入结构变动有助于了解收入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情况,从而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提供收入来源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选取重庆市主城区之一的南岸区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数据图表等方法,利用1990年-2010年的统计数据,从三个角度对该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进行全面考察,第一个角度为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第二个角度为涉农收入和非农收入;第三个角度为三次产业收入。通过分别考察三个角度的各要素占农村居民总收入的比重及其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来研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现状,二十年来的变动情况,分析农民收入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土地,产业,政策,市场,心理等诸多因素来探究引起这些变动的主要因素。最后总结结论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南岸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动情况。以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为切入点,结合收入结构变动相关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转换理论,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劳动就业制度变迁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中各变量对总收入的贡献率及收入构成结构。总结出南岸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影响制约收入结构合理化的主要因素。文本得出结论如下:南岸区农村居民收入20年来有了较大的提高,其收入结构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变动的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南岸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已退出主导地位,总量位居第二,总收入比重下降,增幅放缓。②南岸区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已经取代了过去工资性收入的主体地位,占到农村居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③非生产性收入作为农村居民稳定增收的有力保障的增长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份额仍旧较小,但已经成为南岸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农村居民第一产业收入比例逐年缩小,第二、三产业收入逐年提高,占到总收入的-半以上,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南岸区农村居民增收的新亮点经本文分析,导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工资性收入变动:农民缺乏劳动技能,素质低;农业人才培训不到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②家庭经营性收入变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加工环节薄弱;③非生产性收入增长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农村金融薄弱;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④第三产业收入成为增收新亮点;南岸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花卉业、优质水果业、观赏鱼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⑤第一产业收入比重下降:传统农业防范风险能力弱:农产品价格较低且波动性大、农业生产资料加个上涨、水灾、旱灾等自然灾难和“畜禽疫情”等突发事件最后,本文提出了结论所蕴含的政策性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农民思想建设,转变农民落后观念。②加快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④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社,提升农业集约化、组织化程度。⑤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⑦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农业结构调整升级。⑧加大传统农业投入力度,健全农副产品价格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