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多是处于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少年期(学龄中期),他们充满活力、希望和理想,身心都在迅速成长。随着素质教育在许多中小学推进到纵深,德育越来越重要。学生与教师的情绪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情绪体验的效果不仅仅影响着课堂教学,也关乎着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大量的教育研究中都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低估了积极情绪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而且,学生总是被强制地要求带着积极情绪去听课、学习,甚至用压力化作动力为借口逼迫孩子积极主动的去学、保持乐观的心境去学。这种未顾及人性的设置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很难有积极情绪体验,不仅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不良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就此而言,研究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积极情绪体验现状迫在眉睫。本研究立足课堂积极情绪体验视角,通过对R中学的初中生课堂积极情绪体验的调查研究,找出学生日常课堂积极情绪的表现,分析其影响因素,针对学生在课堂体验到较少的积极情绪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策略。本研究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在R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并深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探索,观察记录课堂行为表现,了解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要表现,及对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效果、自身学习效率等的积极影响。本研究所利用到的测量工具主要有正负性情绪量表、教师与学生支持评定量表,利用相关量表测量对影响学生课上积极情绪状态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情绪状态,体验到较少积极情绪的人数约占39.6%,没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体验到积极情绪的占17.2%,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常常体验不到积极情绪,不仅对师生关系的融洽产生不良影响,对自己的学习效率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学习压力大、厌学、逃学、不满现状等。笔者对影响初中生课堂积极情绪体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学生自身的原因和教师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发现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学习压力的大小、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等内部原因使学生在课堂上难以体验到积极情绪。外部原因方面主要有师生关系是否良好、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氛围是否活跃、来自父母的期望等。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调查,了解到课堂积极情绪体验会给教师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正确释放压力等。本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从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抽取七年级和八年级中的一些班级进行实验教学,验证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认为,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体验的积极情绪,是影响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等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重视。初中生要学会适时的对学习压力进行调节,同时学校、老师和家长也需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共同提升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积极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