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任何原因引起的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之为肠梗阻。肠梗阻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如先天性疾病、肿瘤、炎症等。国内外的资料表明,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粘连及腹内外疝是肠梗阻发生的主要病因,到70年代以后,随着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及人类疾病普的改变,肿瘤所致肠梗阻的比例明显上升,目前,粘连和肿瘤已成为肠梗阻发病的主要原因。国内回顾性资料显示,小于50岁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占47.3%,肿瘤占36.6%,大于等于50岁的患者中,肿瘤性肠梗阻占44.3%,粘连占39.6%。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性肠梗阻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肠梗阻可发生于任何一种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为卵巢癌(5.5%-51%)结直肠癌(10%—-28%)和胃癌(30%-40%)。其中小肠梗阻较大肠梗阻更为常见(61%VS33%)手术治疗仍然是恶性肠梗阻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机械性梗阻和或肿瘤局限、单一部位梗阻,并且有可能对进一步化疗及抗肿瘤治疗获益患者。对于腹腔广泛转移,大量腹水,营养状况较差以及出现难以缓解的腹外转移症状如呼吸困难等的患者,不宜再接受手术治疗.因此在临床中,有相当一部分晚期恶性肠梗阻病人无法接受手术治疗。此类患者经受着疼痛、恶心、呕吐、腹胀、长期不能进食的折磨,而且治愈已是不可能,但是死亡还没有临近,如何为终末期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及合理、舒适的治疗,提高患者的自尊和舒适感,是每个肿瘤科临床医师该考虑的问题。而中医治疗在解除梗阻的同时,紊乱的胃肠功能也得到调整,并可使患者体质状况得到改善,这些是单纯使用西药难以达到的。脐疗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特的中医外治法。脐者肚脐也,经穴名称“神阀”,属任脉又名气舍、脐中,脐疗是通过对神阂穴施用药物或艾,灸等手段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此法简便易行,无痛苦,被患者接受,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六磨汤自古以来是行气通便导滞的代表方剂,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将从临床角度通过对脐疗缓解不完全性肠梗阻效果的观察来总结经验,为脐疗治疗不完全性恶性肠梗阻提供一个临床实践的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可信的依据。脐疗可能是缓解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有效手段,是今后中医外治法治疗不完全性恶性肠梗阻的发展方向之一。方法采用临床研究的方法,以前瞻性的随机对照法进行临床研究,设立样本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中止临床试验标准。观察住院病例60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全胃肠外营养以及必要时应用抗生素。治疗组除上述常规治疗外,并用六磨汤方加减“脐疗”:药用颗木香1包(6g),颗乌药1包(10g),颗沉香1包(3g),颗大黄1包(6g),颗槟榔1包(10g),颗枳实1包(6g),颗附子1包(6g),颗肉桂1包(3g),颗白花蛇舌草1包(15g),颗半枝莲1包(15g)用蜂蜜调和成膏剂,外敷脐部,日二次。6d为一个疗程,休息2天后行下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记录每个疗程治疗前后的肠梗阻症状观察和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1.0%,对照组有效率54.0%,两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是优于对照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各项指标平均积分均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各项指标平均积分均减少,但腹胀、便秘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可明显改善腹胀、便秘,对照组改善不明显。组间对比,治疗前各项指标平均积分大致相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腹胀(t检验P<0.01)、呕吐(t检验,p<0.05)、便秘(t检验,p<0.05)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腹痛症状比较(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照组生存质量治疗前后比较,经t检验,P分别<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说明两组患者肠梗阻改善后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对两组前后积分差值经t检验,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差异。这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对恶性肠梗阻改善的差异,治疗组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较对照组仍有提高。结论脐疗治疗是缓解不完全性恶性肠梗阻的有效手段,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治疗不完全性恶性肠梗阻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