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土家族葬礼文化变迁研究——以巴东县野三关为例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bb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农业活动的比重在人类活动中有所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有所上升,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此消彼长,城镇的规模扩大,由此产生了“城镇化”过程。野三关镇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为小镇城镇化进程的推动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支撑。2012年野三关被纳入湖北省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加上享有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区扶贫的政策,同时又属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范围,这些因素为小镇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叠加政策环境。小镇利用所有积极因素推动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让人们有了多元的收入来源,促使小镇居民消费文化发生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乡村文化的变迁。  葬礼文化作为小镇居民的消费构成的一部分,环境和居民消费行为的改变使小镇葬礼文化产生了变化。撒尔嗬承载和记忆了土家族葬礼文化的主要信息,可谓是土家族葬礼文化的“瑰宝”,集中反应了葬礼文化的构成和功能变迁。“把信”方式的简化、“哭丧”职业化、“火葬”的侵入、“抬丧”的机械化、“跳丧”的道具时代化、碑文化的大规模流行,这些葬礼文化元素的嬗变为葬礼文化的性质、参与主体的行为态度、传播方式及生存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物质载体。葬礼文化成为一种被转移的和被商业主导的文化,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以及政府的介入使得其队伍逐步规范化,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共同致力于葬礼文化的传播。葬礼文化的联合运营模式、多种传承方式,两种引导主体为葬礼文化的生存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葬礼文化的变迁对传统葬礼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葬礼文化陷入了“娱”文化和“利”文化共存的窘境,同时还面临传承断层的风险,人们大量地燃放鞭炮给环境带来隐形的负担。面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小镇葬礼文化环境的构建设想,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培养高素质传承人,注重质的转换,而非量的积累;二是设定专门的管理机构保护撒尔嗬文化;三是培养人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四是利用数字化传播优势,加大撒尔嗬文化的宣传力度。
其他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