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汇集着中华民族最精华的文化沉淀和精神瑰宝。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对于平衡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和谐社会、鼓励人心向上向善等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2017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语文课程作为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涉世未深,认知能力有限,模仿力强,正处于身心发展相对“白板”的时期,此时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具有终身发展意义。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教育部组织编定的语文教科书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其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依托和有力抓手。本文试图从小学低年级统编版语文教科书课文分析入手,探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程的内容、成效、不足及对策。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一是“为什么融入”: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解读国家政策文件和梳理相关文献,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程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已有政策和文献,明晰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结合语文课程结构,深入剖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程的可行性。二是“融入什么”: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已有研究,运用归纳法对统编低年级语文教材(一到三年级共六册)课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归纳出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方面的主要教育内容,是语文课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资源。再借助文本分析法,对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发挥的具体育人价值,为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益参考。三是“如何融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程的成效和不足。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维度,审视语文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编制问题,以此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学习成效。同时,通过对教科书进行整体考察,分析以教科书为依托,在语文课程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然成效和实然不足。最后,根据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和不足,分别从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三方面出发,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程的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