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市政污水厂运行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环境问题和挑战。污泥中富集大量的重金属,将在对这些污泥进行农用消解的过程中产生较高生态风险。本论文以每100℃为梯度热解制备的6种污泥生物炭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300℃-800℃)条件下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态毒性的差异,藉此对于热解工艺作为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污泥原样相比,热解处理后污泥生物炭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777148、2190614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政污水厂运行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环境问题和挑战。污泥中富集大量的重金属,将在对这些污泥进行农用消解的过程中产生较高生态风险。本论文以每100℃为梯度热解制备的6种污泥生物炭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300℃-800℃)条件下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态毒性的差异,藉此对于热解工艺作为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污泥原样相比,热解处理后污泥生物炭中重金属含量显著提高,各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Ni(SB2500:264.5%)、Cu(SB1800:159.1%)、Mn(SB1800:147.5%)、Zn(SB1800:137.1%);然而,污泥生物炭中重金属形态由可交换态和酸溶态(F1)以及可还原态(F2)大量转化为可氧化态(F3)和残渣态(F4),使得污泥生物炭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浸出毒性均显著下降,其中生物有效性下降最多分别为Cu(SB1300:88.6%)、Mn(SB1800:98.3%)、Ni(SB2500:91.5%)、Zn(SB1800:99.0%)。根据潜在风险指数(RAC)评价,重金属风险显著减小,其中降低最多为Zn(SB1800:35.5%),由高风险污泥转为无风险污泥生物炭。根据实验结果,500℃下热解污泥形成污泥生物炭的环境风险最低,效果最佳。(2)为明确污泥生物炭在土壤老化过程中重金属释放规律,本文进行了污泥生物炭与土壤混合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与污泥相比,污泥生物炭在土壤中施用有效地促进施入物质中重金属离子由活化态向残渣态转变,降低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风险。但污泥生物炭对于土壤中有效态N、P、K等营养元素的贡献将低于污泥原样,分别为N:3.69 mg/kg(W1C)、0.44 mg/kg(W1E)、1.95 mg/kg(W2C)、1.3 mg/kg(W2E);P:3.3 mg/kg(W1C)、17.68 mg/kg(W1E)、11.6 mg/kg(W2C)、17.49mg/kg(W2E);K:79.8 mg/kg(W1C)、122.6 mg/kg(W1E)、61.2 mg/kg(W2C)、148.4 mg/kg(W2E)。这可能是因为高温导致污泥中大量微生物死亡。(3)为了科学评估污泥生物炭的生态毒性,本文进行了污泥生物炭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率影响试验。结果表明,SB1400、SB1700、SB2400、SB2500、SB2700和SB2800的种子发芽率高于80%;降低了对种子根长生长的危害,甚至促进根长的生长,其中SB1500和SB1800对小白菜种子根长的促进效果显著,分别为42.52%和44.72%;提升种子活力,400℃及以上温度热解形成的污泥生物炭种子发芽指数均高于50%,其中SB1500、SB1600、SB1800、SB2400、SB2500、SB2800的种子发芽指数均高于80%,分别为85.51%、95.01%、130.25%、101.74%、99.16%和121.85%,对种子基本无毒害作用,甚至完全无毒。
其他文献
葫芦笙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管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彝、傈僳、傣、佤等多数民族同胞的共同乐器,形制多样且非常丰富,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葫芦笙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色彩。同时许多地域的葫芦笙都还保留着原始的形态,都有待于开发和研究。云桂交界的彝族葫芦笙是一种横吹的簧管乐器,这在我国西南民族葫芦笙演奏中是极其罕见的。其形制也是非常古朴和原生态,音色比较低沉、暗淡。葫芦笙在当地彝族的节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本研究选取浙江省东南部电子垃圾拆解区周围农作物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农作物种植情况,共采集了226对表层土壤及其对应农作物样品(可食用部分),包含叶菜类、茄果类、根茎类和水果类4种农作物。以污染元素Cd、Cu、Pb和Cr为研究对象,分析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对环境、人体的危害,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土壤中Cd、Cu、Pb和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94 mg
本文通过系统阐述云南高校葫芦丝课程情况,以三所在昆高校为例解剖葫芦丝课堂进行研究,论述高校葫芦丝课程的历史实践、现实发展、价值与意义,探讨高校葫芦丝教育的发展路径及社会意义,传承发扬民族特色文化,进一步优化葫芦丝艺术的发展。本文以高校葫芦丝教育研究为主线,以高校教育和葫芦丝有机融合的特色课程为主体,着眼于现实情况的分析与研究,探究高校葫芦丝教育的发展情态,推进对民族音乐的研究,探讨适合时代发展与要
祁太秧歌是由祁县、太谷两地发源,流传到周边县市的地方民间小戏。它从过街秧歌的萌芽时期,受社火和戏曲艺术的影响,不断发展至现在成型成熟的民间小戏。祁太秧歌来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内容取自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家长里短;曲调出自民间艺人及众多秧歌艺人的集体智慧,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本文将对祁太秧歌剧《偷南瓜》的艺术形态特征和演唱方法进行探究。首先,从祁太秧歌的历史溯源以及晋商文化对祁太秧歌的影响进行概述
侗笛是侗族传统的哨口吹管乐器,是侗族人民生活、娱乐当中必不可少的吹管乐器之一,侗笛演奏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独奏、合奏以及伴奏等。其中广西柳州市三江县是侗族的聚居地,侗笛在三江县的发展充满活力,它与竹笛等管乐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侗笛吹奏出的音色却独具特色。笔者首先要对侗笛乐器简述,其次以笔者在三江县采风时,访问三位侗笛制作人并记录他们侗笛的制作工艺进行叙述并总结归纳出他们制作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把古人所作优秀诗词与近现代音乐创作相结合的声乐作品,这种歌唱体裁体现了中国音乐特有的民族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专业声乐训练中艺术歌曲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技能技巧,还可以更好的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古诗词艺术歌曲成为了我国专业声乐学习者必须学习和演唱的作品体裁。《关雎》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词表达了儒家提倡的中和之美与中庸之道,运用“赋、比、兴”的文学
云南汉族音乐文化虽不免与本地多元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浸润融合,但在其音乐形式中仍存留汉民族特色的音乐要素,云南汉族民歌中的“润腔”则是其特色展现和韵味生成的标志现象。黄虹作为云南声乐艺术百花园中具有优质艺术个性的奇葩一朵,她所演唱的云南汉族民歌,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传唱不衰。本文以黄虹演唱的十首传唱度较高的云南汉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自身演唱,深入分析黄虹在演唱时运用于这十首民歌中的歌唱语言和润腔
美国歌剧《Porgy and Bess(波吉和贝丝)》中的咏叹调《Summertime(夏日时光)》是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很多知名作品中的一首。作品通过使用缓慢的蓝调旋律,从而开启了《波吉和贝丝》的第一幕。柔和的琴弦像波浪一样在不断翻滚和褪色,克拉拉温柔的为她襁褓中的婴儿唱着这首摇篮曲。这首咏叹调作品很快在歌剧之外找到了作为爵士乐标准的地位。自歌剧首演以来,
《西南联大组歌》是由云南本土词曲作家和国内知名词曲作家共同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作品,一共包含15首歌曲和10次情景讲述,其中歌曲《南渡,南渡》、《爱情故事》、《印在心上》、《大师们》在作曲技法上颇具特色,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采访调查以及音乐形态分析法对以上四首歌曲的作曲技术应用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西南联大组歌》四首歌曲的创作背景,然后对四首作品的音乐形象设计及结构进行分析,其次对多
本文旨在对河北省曲阳县野北村的“喜乐会”这一民间乐会组织及其所传承的冀中笙管乐的音乐特点与风格进行整体性考察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喜乐会”与冀中地区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河北冀中笙管乐乐社呈现出的区域性文化认同与变迁。本文计划分为五个章节进行叙述。在本论文的第一章,主要通过图书馆和知网、读秀等学术网站进行文献上的搜集,整理史料及口碑材料,梳理出河北曲阳“喜乐会”的生态环境以及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