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内不透水区域面积不断增加,降雨径流下渗量减小,城市降雨径流量增大。径流携带的来自城市下垫面的沉积物等污染物进入城市的受纳水体,因降雨径流冲刷引起的城市面源污染已成为受纳水体水质安全的重要威胁。城市面源污染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影响因素众多。宜兴市位于太湖上游,自太湖蓝藻爆发后备受关注。因此了解宜兴市不同功能区暴雨径流污染的时空分布特性、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赋存形态分布特性和污染物的污染负荷,对于宜兴市暴雨径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根据“十二五”宜兴市水环境改善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示范项目的部分内容—城市核心区水环境改善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以宜兴市城区不同功能区为研究对象,观测了不同场次降雨的径流,分析了径流监测的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宜兴市降雨径流初始径流中的COD、浊度、TN、NH3-N、NO3-N、NO2-N、TP、DTP、PO4-P浓度可分别达到740-2734mg/L、50.8-1139NTU、21.5-53.74mg/L、5.87-20.1mg/L、4.54-14.78mg/L、0.12-0.53mg/L、1.33-4.27mg/L、0.91-2.99mg/L、0.28-1.35mg/L,其中,COD、TN、NH3-N、TP的初始浓度分别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值的18.5-68倍、10.75-26.87倍、2.93-10.1倍和3.32-10.67倍。降雨后期污染物浓度降低,趋势保持稳定。径流水力分析表明,径流曲线的强度与降雨过程线相似,具有5~20min的滞后时间,且低于降雨强度做小幅度的波动。(2)不同地区氮的赋存形态构成基本一致。宜兴市降雨径流中以无机氮为主约占50-70%,可生化性高,对降雨径流进行脱氮时需要保证良好的厌氧反硝化条件。污染物相关性分析表明,浊度与COD、浊度与TP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浊度与TN之间相关性较差。COD、TP的污染负荷产率主要来源于新城区,TN的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老城区。主成分结果表明,宜兴市降雨径流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为TN、TP。主成分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垃圾站和新城区污染最重,需要着重采取措施。(3)初期冲刷分析表明,宜兴市降雨径流的初期冲刷效果普遍存在,降雨对冲刷影响因素较大。降雨对污染物有冲刷和稀释的双重作用。单峰型降雨,如果降雨峰值偏后,前期则以稀释为主;双峰型降雨,前峰以冲刷为主,后峰则以稀释为主。各污染物在不同的降雨事件中表现出不同的污染排放规律。新城区COD、TP冲刷效果最大,老城区则以TN、COD冲刷为主。不同地区冲刷程度也表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