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理论框架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4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提炼近60年来中医药诊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构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诊疗理论框架。  方法:本研究论文资料以中国知网数据库、读秀数据库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主,检索近60年来关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诊疗的所有的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以省部级以上成果奖、97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老中医经验、国家及行业临床诊疗标准、国家级中医药规划教材为主体查阅文献。检索时间为1949年10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以“功能性子宫出血”为主题词(同时以主题词“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崩漏”分别加“名老中医”和“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崩漏”分别加“60名国医大师姓名”作为补充检索)进行检索。  对所查阅的文献以时间沿革为主线,从病因病机、证治规律、代表方药、用药规律等着手进行筛选归类,全面、系统梳理60年来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及规律。在初步筛选出的论文基础上,排除文献研究对象为指定证型或单一证型的论文,纳入具有明确辨证分型的论文,摘出证型名称,经规范后,录入excel表进行频数统计,分析证候分布规律;在初步筛选出的论文基础上,以名老中医经验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摘出具体方药,经方剂规范和药物名称规范后,录入excel表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用药规律。  结果:通过对近60年来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诊疗理论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总结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及规律,同时对证候分布规律及用药规律做了统计,最终呈现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诊疗理论框架结构图。  结论:  ①通过对筛选出的428篇文献的研读梳理,形成了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研究概况的专题述评。  ②对证候出现频数的统计,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证型主要以肾虚(肾阴虚、肾阳虚及肾气虚)、脾气虚、热扰冲任、血瘀证、肝血虚、湿热下注为主。  ③通过药物频数统计,频数居于前十位的分别为当归、白芍、黄芪、白术、熟地、党参、山药、生地、甘草、阿胶;对药物分类频数统计,频数较高的有补气药、补血药、化瘀止血药、清热凉血药、补阳药。  ④绘制出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的框架结构图。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对长针深刺背俞穴和普通针刺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明确长针深刺背俞穴治疗FD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