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揭示林木抗虫机制,培育具有抗虫特性的新品种是杨树天牛综合管理体系的基础。近年来,对杨树抗性生理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分代谢、营养物质代谢和次生物质代谢等方面。一般的观点认为,水分含量高时抗虫,营养物质含量高时感虫,次生物质含量与抗性关系最为密切,含量高时抗虫。由于抗性生理机制牵涉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次生物质又常是挥发性物质,测定结果受树种、实验条件等影响较大,因此常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报道。 充分利用毛白杨种质资源,开展林木抗虫化学物质分析,揭示林木抗虫性遗传的生理机制,找出其关键因子,进而进行抗性相关基因定位,利用常规育种手段和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是进行多世代育种,培育抗虫新品种的必经之路。 李淑玲等研究了毛白杨无性系树皮内含物对桑天牛抗性的关系,认为氨基酸、总糖、单宁等的含量对抗性有一定影响,桑玉强的研究结果表明,取食四个不同树种的树皮进行补充营养的桑天牛成虫的取食量、寿命和产卵量存在较大差异,认为可溶性糖、氨基酸、单宁和总酚含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371个毛白杨无性系中,根据历年虫情和生长情况调查,选出5个抗虫和5个感虫无性系,于桑天牛成虫活动期,对其水分代谢、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其中,水分测定用烘干法,全氮测定用凯氏定氮法,全磷测定用钒钼黄比色法,全钾测定用火焰光度计法叶绿素含量测定分光光度法,总糖测定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总酚测定用福林试剂法,单宁测定用香草醛比色法,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用儿茶酚比色法,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用愈创木酚比色法。 试验结果表明,水分含量高的无性系抗虫;全氮和全钾含量高的 时抗虫,全磷含量和抗性无关;叶绿素含量与抗性无关,树皮中总糖 含量与成虫拒食毛白杨树皮无关,不同抗性水平无性系总糖含量差别 不大;总酚和单宁含量是抗性的重要指标;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抗性紧 密相关,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感虫无性系较高,是杨树对虫害的应激反 应。 作者认为,林木抗虫性的生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受遗传控制的 体系,次生代谢作用对抗性的影响较为直接,建议将多酚氧化酶活性 作为抗性研究的关键因子,研究其遗传规律,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 对现有品种进行综合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