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任务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它的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会产生长期的、复杂的、综合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于我国土地规划体系最低层次,是土地规划管理和实施的直接依据,其编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区域,开展喀斯特地区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和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并以南川区水江镇这一典型的喀斯特地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格网单元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作为评价方法对其新一轮规划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验证了三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
(1)对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尤其是喀斯特地区等生态脆弱区,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调整上,并为以后的规划修编提供借鉴,尽可能消除或降低规划方案的缺陷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以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能够使生态环境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并促进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选择“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生态服务价值法和栅格单元法作为评价方法,并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通过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以及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格网单元法把格网单元作为评价单元能够考虑到各指标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使评价指标具有空间性。两种评价方法相结合不仅能够直接反应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还能够直观的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结果反映到栅格图层中,便于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带来的生态环境空间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按照“PSR”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并结合水江镇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情况,选取人口数量、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比例、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森林覆盖率、水域面积、生态建设用地面积、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面积和规划年年均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等13个评价指标,这些指标都反映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标数据获得性和操作性强。
(4)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方法以及格网单元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南川区水江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规划方案规划近期得分值为15.2141,规划远期得分值为15.7793,规划远期得分高于规划近期;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R为正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比例高达96.11%,只有2.11%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差,说明该规划方案对全区的生态环境整体状况产生了非常大的有利影响,表明了规划方案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可行性以及对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