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肢体因创伤、感染、血管疾患、医源性因素如皮瓣切取术后等原因均可造成皮肤缺损,有的出现骨及肌腱、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外露。轻者影响肢体功能,创面经久不愈,长期换药或住院,无法参加工作,生活质量下降,重者出现外露骨组织坏死,骨感染,血管栓塞,神经、肌腱坏死,有时不得不截除肢体。为了能治愈皮肤缺损创面,现临床常用外用中药、皮肤移植植皮、皮瓣转移或移植、皮下埋置扩张器、皮肤牵拉等多种治疗皮肤缺损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完美地修复皮肤缺损,每一种方法均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中药治疗只能解决较小的皮肤缺损,较大创面和骨外露创面难以用此法治愈,植皮手术对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的创面效果良好,但骨外露及肌腱等重要组织外露的创面、关节部位均不适合,皮瓣移植或转移虽能解决骨外露等难题,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皮内埋置扩张器皮肤扩张不适宜新鲜创面的皮肤缺损,皮肤牵张术(皮外扩张法)需有一定的器械,并且易发生疼痛、皮缘坏死、牵张器脱落等并发症,影响其在临床应用。因应用皮肤牵张术扩张的皮肤外观、质地、毛发生长、感觉等与正常皮肤完全相似,因此,探索新的皮肤牵张手术方式成为临床的需要。第一部分: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皮肤缺损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医用硅胶管与骨圆针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以6只白色家猪为动物实验模型,将每只猪的两侧背部分别制成一处皮肤缺损(每只猪的皮肤缺损位于相同部位,两边对称),创面大小定为12cm×8cm,6只猪共12个创面,其中实验组8个创面(编号1-8),对照组4个创面(编号9-12),实验组创面用自行设计的皮肤弹性牵张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创面仅覆盖碘伏纱布,无菌敷料包扎。术后实验组置于能限制猪活动的特制猪笼,使实验猪的四肢活动受限,每天换药,观察皮缘及受牵张皮肤色泽、毛细血管反应,创面缩小情况及乳胶管的张力,根据以上情况重新调整乳胶管的拉力,对照组术后每天常规换药。结果:实验组创面每日缩小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尤以前3天最为突出,第6天创面即可对合。对照组创面每日缩小面积较小,经统计学处理与实验组创面每日缩小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以医用硅胶管与骨圆针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能够促进皮肤扩张,快速闭合创面。第二部分: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利用骨圆针与医用乳胶管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四肢皮肤缺损的可行性,介绍其手术方法,分析其手术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术后注意事项,本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15年2月,采用骨圆针与医用乳胶管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70例四肢皮肤缺损的患者,其中男49例,女21例,年龄16~56岁,平均35岁。皮肤缺损位于足踝部12例,小腿38例,大腿8例,手部8例,肩部4例;创伤后肢体皮肤坏死致皮肤缺损28例,肢体筋膜室高压切开后所致皮肤缺损面积16例,皮瓣远端坏死后所致皮肤缺损8例,皮瓣切取术后供区皮肤缺损10例,糖尿病足皮肤缺损8例;伴有骨折27例,神经及血管损伤15例;感染创面18例;皮肤缺损面积10cm×16cm~2cm×3cm。将皮肤缺损的创面清创,然后以两枚骨圆针从分别从切口两侧缘的一端穿入,自另一端穿出,若创缘皮肤不规整将骨圆针截短以多根短骨圆针固定,以无菌乳胶管横向联结相对的两枚骨圆针,收紧乳胶管,使皮肤受到一定的张应力,骨圆针牵拉皮缘相互靠近,观察皮缘毛细血管反应,判断皮缘供血情况,确定皮缘成活不受影响后维持乳胶管张力,打结,无菌敷料覆盖创面,术后应用扩血管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根据创面大小及有无感染确定是否应用抗菌素,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确定使用何种抗菌素,观察皮缘血供情况及乳胶管的张力,及时调整乳胶管的松紧度,敷料有渗透时及时更换敷料。皮缘对合后行皮肤间断缝合术,若创面不能完全消失,创面缩小后可行植皮术。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经持续皮肤弹性牵张不需植皮及其它手术处置,最终创面完全闭合;好转:经持续皮肤弹性牵张创面缩小,勿需行皮瓣修复,但仍需行植皮手术;无效:经皮肤弹性牵张一周创面无缩小,仍需行植皮或皮瓣手术修复。结果:完全治愈61例,患者经皮肤牵张后,创面消失,其中36例一次牵张成功,皮缘对合后直接行间断缝合术,10例因创面大、牵张时间长或因感染出现骨圆针从皮缘处切穿皮肤脱落,再次给予穿针继续牵张,最终创面消失,行皮肤间断缝合或皮缘换药愈合。好转7例,使本需行皮瓣手术方能治愈的创面经皮肤弹性牵张后创面缩小,采用植皮手术治愈。无效2例,创面无明显缩小,仍需行植皮或皮瓣转移手术修复。有效率达97.1%,随访6~14月,创面无复发,无渗出,扩张后的皮肤无臃肿,毛发生长正常,触痛觉正常,外伤所致的皮肤缺损扩张的皮肤色泽同正常皮肤,弹性良好,因血管病变等原因所致的皮肤缺损扩张的皮肤在早期色泽较深,经3个月至半年不等的时间皮肤颜色逐渐同周围皮肤色泽,弹性稍差。结论:利用骨圆针与医用乳胶管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可使皮肤得到扩张,能达到消除创面或使创面面积减小的目的,是治疗四肢皮肤缺损的有效手术方法,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术后的观察与处理同样需重视,采用此手术方法,可使具备手术适应证的骨外露创面避免采用皮瓣移植这一复杂手术,使创面面积减小或完全闭合,避免植皮手术或减少取皮的面积,避免患者其它部位的损伤或本已受伤较重的肢体因需皮瓣移植手术进一步损伤。第三部分: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力学研究目的:研究皮肤弹性牵张法牵张皮肤时作用于每单位长度皮肤上力的大小及每条硅胶管上力大小,为皮肤弹性牵张法确定安全牵拉力的参考值。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应用皮肤弹性牵张法的患者中选取10位患者,按接受手术顺序依次排序(1,2,3……10),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8~55岁,平均34岁。皮肤缺损均位于小腿,缺损面积3cm×2cm~12cm×8cm,伴胫腓骨骨折7例,5例行外固定架固定,2例行钢板内固定,均不伴下肢主要血管损伤。于受伤后当天至一周内开始行皮肤弹性牵张术。在平行于患者皮肤缺损区域纵轴的长边,距离皮缘1.5cm处,自一端至另一端穿入1枚骨圆针,骨圆针位于靠近皮下组织的真皮层内,于相对侧置入另一枚骨圆针,然后以医用乳胶管分别穿过两枚骨圆针。长边皮缘长度3cm~6cm时于长边皮缘中点穿过一条乳胶管,皮缘长度6cm~9cm时平均穿过两条乳胶管,皮缘长度9cm~12cm时平均穿过三条乳胶管,分别拉紧乳胶管,拉紧前在皮缘中点距离皮肤边缘2cm处标记皮肤测温点,以电子皮温计(北京恒奥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测量牵拉前皮肤温度。先给予较大拉力,观察靠近骨圆针处皮肤毛细血管反应时间较周边皮肤明显延长或毛细血管无充盈时给予临时打结,然后逐一减小乳胶管牵拉力,观察毛细血管反应时间并测定皮肤温度。将已消毒的拉力仪挂钩钩于一侧骨圆针中点,固定对侧骨圆针,拉力仪牵拉骨圆针至乳胶管完全松弛时读取测量值即为皮肤所受到乳胶管的牵拉力。牵拉力除以乳胶管的条数即为每条乳胶管的拉力,牵拉力除以皮缘长度(cm)即为每单位长度皮肤上所受到的牵拉力。结果:10例患者平均每单位长度(cm)皮肤所受的牵拉力为1.11±0.22Kg,平均每个乳胶管所受牵拉力为4.18±0.38Kg。结论:应用皮肤弹性牵张法牵拉皮肤时每单位长度皮缘上所承受拉力的适宜数值为1.11±0.22Kg/cm,平均每个乳胶管所受牵拉力为4.18±0.38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