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支付体系是一国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是金融体系稳定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关乎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完善支付体系结算,提高结算效率的要求。我国现代支付体系基本情况的报表体系开始执行较晚,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研究。国外在不同程度上研究和实践支付风险预警系统,而国内研究还仅限于支付体系理论和框架的研究,对支付体系风险的监测研究很少。现实经济和社会迫切要求建立现代支付系统中风险的监测、识别和度量系统,实时监控资金流向掌握经济动向,预警现代支付系统风险以增强支付系统的安全性,提高结算效率,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完善支付体系结算和提高结算效率的目标。基于此,本文把我国现代支付风险的度量研究作为硕士论文题目。本文的主体框架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其主要内容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现代支付系统研究文献综述和现代支付系统及支付风险概述。首先对我国现代支付系统面临的问题和要求做了详细的阐述,然后叙述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内外有关现代支付系统风险研究做了简要的综述,指出国内现有研究的局限性—缺少监测现代支付风险的指标体系和缺乏支付风险的实证研究,并对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分析。在第二章中界定现代支付系统和支付风险,把我国现代支付系统发展划为两个阶段,并对现代支付风险进行分类,阐述我国现代支付系统各类风险的成因。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内容是构建现代支付系统风险指标体系和度量我国现代支付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在第三章中,首先是阐述和归纳国外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框架,在借鉴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现代支付系统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出我国现代支付系统风险指标体系。本文构建的现代支付风险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五个方面:流动性﹑信用﹑外汇﹑外债和财政,共十七个指标。由于现阶段无法获得到有关参与现代支付系统银行方面完整的数据信息,本文中没有构建盈利能力和管理要素的指标。在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实际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总体上描述影响我国支付风险参与者宏观方面的风险趋势,研究结果发现宏观方面的因素对我国现代支付系统风险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减小。在第四章中,根据第三章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现代支付系统风险进行度量。利用因子分析,寻找能够反映数据信息的主要因子,根据因子得分,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求影响我国现代支付系统的主要风险。为了检验Logistic模型的可靠性,对Logistic模型的结果与Fisher线性判别分析模型做比较,验证模型的精确度。回归分析得知:宏观方面对支付系统风险影响依然很大,宏观方面主要是外汇风险﹑外债风险和货币发行增量三个因素;在微观方面,对我国现代支付风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流动性风险。在第四章中度量分析显示除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之外,我国其他五家商业银行发生支付风险的可能性逐步降低。第五章是政策建议。这部分根据前文的分析,为防范我国支付系统中参与者的支付风险,保证我国现代支付系统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行,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1)初次构建出我国现代支付系统风险指标体系,利用指标描述我国现代支付系统面临的宏观方面因素对支付系统的影响,反映我国银行各种因素对支付风险影响的大体趋势。(2)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实际数据,分析我国现代支付风险层面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风险,并对宏观层面风险做出图形描述。(3)借助因子分析选择包含信息最多的因子,降低模型变量的个数,在累计贡献率大于90%的前提下,提取多个主要因子;并利用各个因子得分作为模型所选取的变量,这样既达到了降低维数的目的,也保证了涵盖很广的信息量,不使模型失去解释能力,并利用因子综合得分初步进行判别分类。同时解决了Logistic回归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4)把Logistic回归模型引入到实际应用中,分析现代支付系统参与者的支付风险,利用各个商业银行的年度统计数据度量各个商业银行发生支付风险的概率,以期利用数据分析对支付参与者进行支付风险监测,防范支付系统中发生支付风险。(5)利用Fisher线性判别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做比较分析,结果发现Logistic回归模型与Fisher线性判别模型相比有更高的正确判别率。借助于Hopwood的思想,构筑总体相对成本的公式,以计量的方式选取相对成本更低模型来降低支付风险误判成本。从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上看,Logistic回归模型相对有更高的正确判别率;而从支付风险误判成本看,Fisher线性判别模型有更低的支付风险误判成本。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上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主要是商业银行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一致,所以本文在利用数据时做了综合加工,难以避免出现瑕疵。其次是国外对支付风险的实证分析文献的缺少,现有的文献实证方法还存在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采用神经网络、面板数据和压力测试等方法分析现代支付系统中参与者的支付风险。本文在研究支付风险中,由于技术的封闭,很难寻找到国外的实证分析,而且国内这方面的实证分析文献也较少,寄望于以后运用不同的模型分析我国现代支付系统,可能获得更加准确的度量我国现代支付风险的模型以便于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注重数据的收集以备后续研究。另一方面就是文献的积累,尤其是国外对支付风险的实证分析文献,以获得更新的研究分析方法。除此之外,后续研究也可以研究现代支付系统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为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数据分析的实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