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心是社会道德运行最可靠的基础,但良心塑造是否具有教育基础?即良心是否具有可教性,这是对良心的价值思考,既表达着一种愿望,又是在寻找实现愿望的道路和途径,属于教育学和伦理学共同研究的课题,本论文的研究就是立足于此,力求在揭示良心与教育的关系的基础上,探索教育或塑造良心的实现途径。本论文拟从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角度,以良心为研究对象,以良心塑造的教育基础及其实现途径为研究重点,采用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说明知识是良心塑造之以证明良心有可塑性、具有坚实的教育基础,进而探求如何建立良心塑造的教育基础,以及内在的运动机理和实现途径。第一部分,研究良心需教的根据。首先从良心的概念入手,从教育学的角度诠释良心的内涵及特征,以准确把握良心的本质,接着通过对人性的分析,阐释性恶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为良心可塑建立了内在的理论依据。人性虽然有恶的一面,但是可能通过教育化性起伪,将“善”植入人心,这是良心塑造的价值期待,从而揭示出良心需要教育才能将善内化。第二部分,研究良心为什么具有可塑性,即良心塑造是否具有教育基础。通过分析良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而知识的传递需通过教育才能完成,从而可以证明良心的可教性。但是有知识并不等于有良心,必须通过信念、情感、意志、践行四大因素的互动发展、综合作用才能完成良知的升华、良心的生成。第三部分,探讨如何建立良心塑造的教育基础。主要从教和学两个角度:教是良心塑造的外力影响,学是良心生成的内在发动,通过此两种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沟通桥梁与良心输出和输入的机制,让良心灌注人心,滋润灵魂,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良心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