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针刺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膻中”、“足三里”、“太冲”穴,观察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的含量变化,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ER)m RNA和孕酮受体(PR)m RNA的表达情况,下丘脑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m RNA以及垂体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 RH-R)m RNA的表达情况,探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上的激素和激素受体的异常表达是否是乳腺增生病的病因之一,同时明确针刺“膻中”、“足三里”、“太冲”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40只SPF级雌性未孕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三苯氧胺组。经25天造模成功后,进行4周的治疗干预。正常组大鼠每日抓拿一次;模型组大鼠仅捆绑于兔台上,每日一次,每次15min;针刺组大鼠捆绑于兔台上,针刺“膻中”、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穴,并给予双侧“足三里”和双侧“太冲”以电针刺激,每日一次,每次15min;三苯氧胺组大鼠按照1.8mg/kg给予水溶液灌胃,每日1次。治疗结束后,量取每组大鼠第2对和第3对左侧乳房的直径,取每组大鼠第2对和第3对乳房、血清、下丘脑以及垂体。第2对乳房用HE染色法处理以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组织内腺泡、导管等的病理变化,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E2和P的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第3对乳房的乳腺组织内ER m RNA和PR m RNA的表达情况以及下丘脑中Gn RH m RNA和垂体中Gn RH-R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4周的干预治疗后,观察:1各组大鼠乳头直径的平均值:模型组与正常组比,乳头直径显著增大(P<0.01);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与模型组相比,乳头直径显著缩小(P<0.01);针刺组与三苯氧胺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各组大鼠乳腺组织的病理学表现: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腺泡排列不规则,且增多、增大,腺泡和导管内分泌物增多,增生表现明显;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与模型组比,腺泡排列规则,数量减少、体积减小,腺泡和导管内的分泌物减少,增生程度减轻。3各组大鼠血清内E2和P的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内的E2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而P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大鼠血清内E2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而P的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均P<0.01);针刺组与三苯氧胺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大鼠乳腺组织内ER m RNA和PR m RNA,下丘脑内的Gn RH m RNA以及垂体内Gn RH-R m RNA表达情况:模型组大鼠乳腺组织内ER m RNA和PR m RNA,下丘脑内Gn RH m RNA以及垂体内Gn RH-R m RNA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均明显上调(P<0.01);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大鼠乳腺组织内ER m RNA和PR m RNA,下丘脑内Gn RH m RNA以及垂体内Gn RH-R m 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下调(P<0.01);针刺组与三苯氧胺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针刺“膻中”、“足三里”、“太冲”穴能够改善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乳头外观形态及病理组织学形态,从而推断针刺“膻中”、“足三里”、“太冲”穴对乳腺增生病有治疗作用;2 HPO轴上的性激素及其受体的异常改变与乳腺增生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针刺“膻中”、“足三里”、“太冲”穴能够通过调节HPO轴上的性激素和性激素受体的表达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