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名”是现代汉语中客观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从产生到发展已历时多年,然而,这一现象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或消失,反而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可见它的语用价值很独特。近年来,在言语交际、文学作品及各种网路媒体中,这种用法屡见不鲜,可见它的使用范围也很广泛。“副+名”结构至今仍在流行,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接受并使用这种说法,有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关于这类语言现象的变化与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副+名”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次调查在笔者的家乡徐州市区范围内展开,主要从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入手,考察“副+名”结构的接受度、使用情况以及人们对这一结构的语言态度,探讨影响“副+名”结构流行的相关社会因素。研究发现:被调查者都能接受“副+名”结构,每种类型的“副+名”结构的接受度不同,但很接近,由高到低依次为:“时间副词+名词”结构、“范围副词+名词”结构、“频率副词+名词”结构、“程度副词+名词”结构、“重复副词+名词”结构、“否定副词+名词”结构、“评注性副词+名词”结构。通过对问卷二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副+名”结构的使用情况来看,近七成的被调查者表示使用过“副+名”结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社会因素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副+名”结构的使用。从被调查者对“副+名”结构的语言态度来看,性别与语言态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是影响语言态度的重要因素。在年龄方面,年龄小的人比年龄大的人态度更宽松,对“副+名”结构的评价更高,保持这一结构的意愿更强烈;在文化程度方面,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副+名”结构的评价不同;在职业方面,不同职业的人对“副+名”结构的评价也不同,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职业群体的态度更加积极,更愿意推崇“副+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