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上议程,制定相应的政策优先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于2002年正式开始自贸区的建设,并在2010年正式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第一次我国主动与其他国家建立的自贸区合作,同时也是东盟对外的第一个自贸区,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在开始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后,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呈现飞速增长,2002年和2003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额分别为1148.63亿美元、1732.05亿美元,同比增长为46%和51%,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相对的中国对东盟的进口贸易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同比增长速度为30%左右。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市场,有着巨大的贸易潜力,成为中国对外进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CAFTA的成立有其深厚的经济基础、国际环境和地缘环境的支撑,为中国更大范围内的区域合作提供了范例。但是东盟国家间经济水平差异较大、比较优势重复等现状也限制了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之后的经济贸易效应的研究,以及自贸区的前景分析,都有利于未来中国更进一步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检验,首先回顾了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阐述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不同特点和性质,为实证的分析建立基础。之后从实际角度回顾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背景以及贸易现状,最后采用2000年至2014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十个非东盟参考国家的贸易往来数据作为面板数据,利用引力模型来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时间较长,在研究贸易效应时,不能单纯的从长时间周期来看,2010年自贸区的成立并没有标志性的减税效应,将2000至2014年的长周期分阶段来考察贸易效应,更具有参考意义。因此,本文将贸易效应分为三个时间阶段,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自贸区内贸易效应的变化趋势。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明显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往来,具有贸易创造效应,且在2000年至2010年间贸易创造效应较强,但贸易转移效应不明显,因此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对于中国有着积极的贸易效应。同时CAFTA的成立更多的促进了东盟国家向中国的出口,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发展更为有利。最后,本文结合自贸区内现状和贸易效应结果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存在的问题作出了整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中国和东盟国家应该利用其独特的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优化自身产业结构,促进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减少区域内贸易竞争进一步强化区域合作。中国也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积极主动的融入自贸区的建设,实现自贸区在金融服务、跨国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