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人们的交往空前频繁,公共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人们逐渐认识并重视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共性本质,公共精神成为现代人的价值诉求。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是建设未来社会的现代化文明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公共性教育的必由之路,对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认识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结合新时代个体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确定公共精神的内涵,根据现有研究现状和新时代的中国国情界定新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公共人”意识、积极的公共关怀态度、强烈的公共责任感、公共表达的理性素养和“利他”的公共参与行为方式。新时代大学生整体公共精神风貌是积极向上的,众多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通过问卷实证和相关文献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还存在很多不足,他们存在权利与义务意识不对等现象;易以“自我视角”产生公共关怀情感,更甚者缺乏社会同理心,移情能力较差;多数是信念与功利的矛盾结合体,而较为高尚的公共责任感的转化效能较差;理性意志力相对薄弱,公共理性素养有待加强;有较为普遍的知行背离,网络参与行为线上线下不一致现象。结合高校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发现存在内化认同实效弱,外化践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急需解决。从宏观和微观、公共精神的起源和现状、培育的主客体等综合分析培育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大学生个体因素、家庭环境的消极因素、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新兴网络社交的消极因素、彰显公共精神的制度渠道不畅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性契合度不足因素等。联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培育实践经验和公共价值诉求,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建构之路。大学生注重身体素质锻炼和自我教育,打磨“自控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提高“免疫力”抵抗社会不良风气。重视感恩、挫折等家庭育“人”观念,营造民主型家庭氛围,促进大学生创新、独立意识。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依托,提高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认知,以大学校园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孕育载体,陶冶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情操;以校园网络公共精神社区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公共性教育的“磨合培育器”,促进大学生公共参与的运用能力;以大学实践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伸展活动平台,促进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践行。创建激励评价机制,补充完善评价体系;完善公共性法律法规,注重“人性化”执法;加强网络媒介的净化功能,完善网络法规与伦理规范等树立新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