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喻是文学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根据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和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比喻是以一事物描绘另一事物,因为两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相似之处。总体而言,比喻可分为明喻和暗喻。使用比喻能够使作品更为生动,更好地为读者所理解。中国著名诗人艾青曾说过:“比喻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下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像印子打在纸上一样地清楚”。(quoted in李定坤,1994:20)正是形象在比喻中的运用才赋予了比喻这样的魅力。所谓形象,本文中所指的乃是阅读在读者脑海中所产生的影象或意象。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在这套系统中符号有六大功能——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祈使功能、元语言功能、美感功能和酬应功能;从语意角度看,符号又有其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比喻中的形象也是符号,也有其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从功能上看,形象最鲜明的功能是其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在翻译比喻时,是否能将形象恰当地进行转换是决定比喻翻译好坏的关键。本文用Eugene A.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比喻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并认为此理论是衡量形象转换的最佳标准。简单地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等。而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即译语读者在阅读译本时能产生如原语读者阅读原作时所获得相等或相似的感受。因此,在进行比喻的翻译时,当比喻中的形象在转换过程中能够保留其原有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时,此转换为最佳转换。八 硕士学位论文 \N7&M AI:\S”I工厂”S’JllKIs 具体转换方式视情况而定。形象的处理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当同一形象在 中英两种文化中能够传达同样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时,译者可以再现原语 形象,或者某一形象在译语中不存在,此时也可用再现原语形象加上释意的 处理手法:同一形象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传达不一样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时, 译者应用译语形象更换原语形象;当同一形象再现后使得译文语言累赘,晦 涩难懂,或者某一形象在原语的习惯表达法中有特定的文化涵义,而此文化 涵义是完全不能被译语文化所能接受的,并且也无对应形象传达同样的文化 涵义时,译者可以删除原语形象。此形象转换法不能传达原文形象的美感功 能,译者应该设法采取补偿手段在译文中创造美感。 另外,形象转换也与语境相关,不同的语境决定了某一形象的选择。在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力去研究处于某一上下文中的形象该如何理解,正 确进行转换后传递给译语读者。笔者在大量练习中发现,在中英两种语言中 存在许多对应表达方式。从字面上看,这些对应表达方式中的形象似乎传达 了同样的信息,也传达了同样的美感功能。但实际上这些形象传达的语用意 义不同。因此,在进行这些形象的处理时一定要当心陷阶,找出真正传递有 同样的美感功能和语用意义的对应形象。 总之,比喻翻译中的形象转换是很难处理的。我们应该以奈达的功能对 等理论来指导比喻中的形象转换,使译本能够带给译语读者如原文带给原语 读者同样的感受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