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2010年1月和12月在宣恩和荆州开展的综合外场观测所获取的大气边界层结构资料,重点分析了不同下垫面(山地和平原)的雾气过程中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随时间、高度的变化特征和雾气过程的形成、发展、成熟和消散的演变规律,分析了大雾在两种下垫面结构下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异同。结果表明:晴天无雾日,宣恩地区的逆温层出现在17:00时左右,但强度较弱,随着时间的发展逆温层底不断抬升,荆州的贴地逆温层出现的时间在20:00左右,一直持续到次日8:00时消散,荆州出现逆温层时间滞后于宣恩,但强度要比宣恩大,两地的逆温层主要为单层逆温结构。宣恩400m以下的风速始终较小(小于2m/s),400m高度以上风速较大。荆州的风速分布表现为白天风速小,夜间风速大,垂直风速梯度也是白天小、夜间大,这是因为白天太阳辐射强,地表增温快,湍流混合加强,近地层空气得以混合,使得风速梯度较小。日落后,由于地表辐射冷却,近地层生成逆温层,边界层结构稳定,能量在稳定边界层内累积,使得在逆温层上存在较大的风速切边,从而产生低空急流。宣恩地区的雾一般在地面相对湿度达到95%、风速为静风时生成,出现时间为00时至02时,雾生成时逆温层为低悬逆温,雾首先是在空中生成低云,而后低云向上发展并向下延伸及地成雾,所以雾一旦生成就会达到很高的雾层厚度,这是因为宣恩的特殊地形使雾生成时受山谷风环流影响所致。荆州地区的雾一般在地面相对湿度达90%、风速为静风或微风的条件下形成,出现时间一般在日落后19时至21时。12月22日的雾过程,由辐射冷却形成,雾层厚度低,但持续时间长。12月29日这次雾过程,强度大,雾层厚度高,持续时间长,尤其是强浓雾持续时间长达6小时,雾层厚度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见度迅速下降,成熟后没有经过持续过程就迅速消散(15分钟),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地面辐射降温和偏南暖湿气流维持了雾过程的持续发展,快速消散的原因是近地层风速明显增大,强的梯度风更有利于较干、较暖空气混入雾中,使雾层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