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测量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治疗前后及经不同直径P型钻保守性桩道预备后剩余根管壁厚度,以及上颌前磨牙根管的近远中径,探索上下颌前磨牙根管桩道预备的适宜深度以及适合于上下颌前磨牙根管不同深度桩道预备的器械直径,为临床工作者在根管治疗及桩核修复患牙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1选择上颌第一前磨牙30颗,包括三组,每组10颗(A组:双根管,根分叉在距釉牙骨质界距离5mm以内B组:双根管,根分叉在距釉牙骨质界距离5mm以上或融合根C组:单根管),硅橡胶取其印模后,于釉牙骨质界下2mm,4mm, 6mm,8mm,10mm处垂直于牙长轴切割。1.1采用精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各牙齿距釉牙骨质界2mm,4mm, 6mm,8mm,10mm处断面的近远中径。1.2采用精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根管治疗前各牙齿距釉牙骨质界2mm,4mm,6mm,8mm,10mm处断面颊侧壁、腭侧壁、近中壁和远中壁的牙本质厚度。然后将各牙齿的牙片复位于其硅橡胶印模内,在行根管治疗后及1#、2#、3#P钻桩道预备后分别重复以上操作。2选择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30颗,硅橡胶取其印模后,于釉牙骨质界下2mm,4mm,6mm,8mm,10mm处垂直于牙长轴切割。采用精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根管治疗前各牙齿距釉牙骨质界2mm,4mm,6mm,8mm,10mm处断面颊侧壁、舌侧壁、近中壁和远中壁的牙本质厚度。然后将各牙齿的牙片复位于其硅橡胶印模内,在行根管治疗后及1#、2#、3#P钻桩道预备后分别重复以上操作。3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上颌第一前磨牙近远中径的测定结果1.1上颌第一前磨牙,在牙根的各个深度,双根管者颊侧根管较腭侧根管近远中径大,单根管者根管的颊侧近远中径也大于腭侧近远中径。1.2 A组:距釉牙骨质界10mm处腭根平均近远中径小于3mm,且有统计学意义;B组:距釉牙骨质界6mm、8mm处颊根,腭根平均近远中径均小于3mm,其中除6mm处颊根外,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距釉牙骨质界6mm、8mm处颊根,腭根平均近远中径均小于3mm,且均有统计学意义。2上颌第一前磨牙原始根管壁厚度的测定结果A组:在牙根的距釉牙骨质界10mm以内的各个深度,各根管壁的平均值均大于1mm,其中10mm处颊根颊侧壁及颊根腭侧壁无统计学意义;B组:在牙根的距釉牙骨质界8mm以内的各个深度各根管壁剩余牙本质厚度的平均值均大于lmm,其中6mm、8mm处颊腭侧近远中壁无统计学意义;l0mm处颊腭侧近远中壁平均值均小于lmm,但无统计学意义;C组:距釉牙骨质界4mm处近远中壁及6mm近中壁平均值均大于lmm,但无统计学意义,6mm近远中壁及8mm处远中壁平均值均小于lmm,有统计学意义。3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壁厚度的测定结果3.1下颌第一前磨牙釉牙骨质界下8mm,近远中壁原始根管壁厚度平均值大于1mm,其中近中壁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釉牙骨质界下10mm,近远中壁原始根管壁厚度平均值小于1mm,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下颌第一前磨牙经根管治疗后,釉牙骨质界下8mm处近中壁剩余牙本质厚度平均值小于1mm,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P钻预备后,釉牙骨质界下8mm处近中壁剩余牙本质厚度平均值小于1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P钻预备后,釉牙骨质界下6mm处近远中壁的平均剩余根管壁厚度大于1mm,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3#P钻预备后,釉牙骨质界下6mm处近远中壁的平均剩余根管壁厚度小于1mm,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桩核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分叉距釉牙骨质界距离小于5mm者可以在保留4mm根尖封闭的基础上使桩尽可能长;根分叉距釉牙骨质界距离大于5mm或融合根以及单根管牙建议尽量不进行桩核修复,必要时可以应用距釉牙骨质界6mm的根管桩。2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1#P钻可预备至釉牙骨质界下8mm上方;2#P钻预备可至釉牙骨质界下6mm;3#P钻可预备至釉牙骨质界下6mm。保守性桩道预备,建议应用2#P钻预备至距釉牙骨质界6mm上方,必要时为增强固位可预备至釉牙骨质界下6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