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剩女危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城市中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简称“三高”)的大龄未婚女青年的数量不断攀升,甚至有不少女性信奉独身主义。现有的文献大多从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的角度探究“剩女”问题,却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大龄未婚女青年的现实生活,了解她们的心路历程。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与深度访谈数据分析我国婚姻市场的供求情况与大龄未婚女青年的生活状况,运用婚姻市场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择偶梯度理论,关注大龄未婚女青年的成长经历、择偶实践、社交网络,试图解释择偶失败或单身的原因及影响,探究大龄未婚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从数量上说,出生率快速下降与出生性别比失衡带来严重的婚姻挤压,我国婚姻市场上存在明显的男性过剩和女性赤字,“剩女”是一个误导性的概念。从质量上说,“男高女低”的择偶梯度观念大有市场,城市女性择偶困难,农村男性无偶可择。大部分女性期望“向上婚”,然而适龄优质男性数量不足,由此导致我国大城市大龄未婚女青年择偶困难。2、大龄未婚女青年的产生是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上看,首先,经济地位的提升带来了女性的角色转变,女性慢慢走出家庭,自力更生与自食其力,有权利选择结婚还是单身。其次,婚恋、生育、养老等观念的变化加速了家庭功能的弱化,结婚生子成为人生的选择题而不是必选题。第三,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大城市生活。城市给了个人更多自由生活的空间和隐私,缓解了择偶压力。从微观层面看,“大龄未婚”是个人、父母、同龄人、潜在对象及其家庭等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个人掌握择偶的主导权和决定权,他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适当的言语和行为能促成择偶,不适当的言语和行为可能引起个体的逆反心理,得不偿失。3、“剩女”是被建构出来的误导性概念。大龄单身女性并不都是大众传媒呈现出的悲剧形象,她们中的多数人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舒适的生活状态,家庭关系也较和谐,在择偶时更加关注精神需求的满足,虽然在择偶问题上与父母有分歧,但部分父母和子女都在努力做到互相体谅和互相尊重。4、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尝试新型择偶渠道,如世纪佳缘、百合网、豆瓣、微博、微信、BBS等。与传统相亲相比,这种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新型渠道平台大、效率较高、硬件匹配度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