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血管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大部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均与颈动脉疾病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造成颈动脉狭窄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颅内动脉栓塞是引起脑组织缺血的主要原因。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oluble lectin 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1,sLOX-1)及其相关血清标志物水平、胱抑素C(Cystatin C,Cyst-C)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为临床一、二级预防提供靶点。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初始发病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61例(平均年龄58.9±8.153岁,其中男99例、女62例)。每例研究对象均由有经验的医师采用美国索诺声便携彩超仪M-Turbo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颈动脉正常组(44例)和颈动脉斑块组(117例),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所有研究对象均由我院检验科完成Cyst-C、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 reactive protein,hs-CR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等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sLOX-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水平。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n,%)表示,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散点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性。应用ROC曲线评价各标志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基本临床资料方面,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年龄及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而两组既往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无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正常组血清TG水平低于颈动脉斑块组血清TG水平(P<0.05);两组血清HCT、HDL、LD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组sLOX-1、MMP-9、hs-CRP、Cyst-C水平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血清TBIL水平低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而两组血清DBIL水平无差异(P>0.05);根据ROC曲线提示血清Cyst-C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最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性别、高sLOX-1水平、高MMP-9水平、高hs-CRP水平以及高Cyst-C水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高TBIL水平则是其保护性因素。血清TBI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呈负相关(r=-0.309,P<0.05),而血清sLOX-1、MMP-9、Cyst-C水平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3,0.292,0.184(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不相关(P>0.05)。血清sLOX-1水平与血清TBIL水平呈负相关(r=-0.159,P<0.05),而与血清MMP-9、hs-CRP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9,0.297(P<0.05)。结论:sLOX-1、MMP-9、hs-CRP、TBI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高sLOX-1水平、高MMP-9水平、高hs-CRP水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高TBIL水平则是其保护性因素。血清sLOX-1、MMP-9、Cyst-C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严重程度。高水平Cyst-C可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且Cyst-C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较高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