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对策研究 ——以广西A校为例

来源 :南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其地位与普通教育相等。而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为当前满足时代发展所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的计划,覆盖退伍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而后,教育部宣布实施“双高”计划,且中国首批“职业大学”获得批准,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节节攀高,高职院校学生在技能精进或是学业深造的上升通道更为广阔,大众对于高职教育的固化认知必然随之打破。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放缓及国内市场注重品质需求,依靠中国速度和中低端产品向外发延伸发展的方式将日渐难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度、文化素养、学习力等质量的内在诉求日益加强。此时,工匠精神的回归及培育既符合我国对于推动经济进步、培养人才质量的需要,也是践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经之道。因此,基于社会、学校、企业的共同协作,高职院校及其学生如何养成和践行当代工匠精神,依然是未来要面对的挑战。本研究阐释工匠精神相关的内涵、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等研究,是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对策的关键研究。本研究借助既往的研究成果,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实证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对策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缘何要研究工匠精神的问题,探讨本研究的意义;并从国内、国外综述工匠精神的研究动态;及介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如何研究的问题。第一章: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相关的理论阐释。厘清与解读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概念与内涵;梳理工匠精神的发展历程,加深工匠精神进一步理解;并借助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勒温的场论、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基于已有研究基础上,从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并对此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问卷结果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问题归因。主要根据第二章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第四章: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对策。基于第二章与第三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形成尊重工匠的文化氛围及健全相关制度;建设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加强教师作用力;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其他文献
BACKGROUN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prior to growth beyond 2 cm are relevant as a larger tumor size is more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microvascular invasion and/or sa
期刊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对于每个人的一生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些人认为人的社会角色是步入社会之后才定位的,这样的认识不利于幼儿发展,实质上在幼儿阶段便需要开始奠定社会认知基础,这样才能让一个人更好的融入社会,因此文章将主要针对角色游戏当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进行重点分析。
现代学徒制有着高效的人才培养功能,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学习者职业技能发展和个体情感、态度、观念发展的重要作用,将现代学徒制作为本国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现代学徒制落实的重要保障就在于构建现代学徒制“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而现代学徒制企业课程有效的保障了学习者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可以说,现代学徒制企业课程开发状况直接关系到
教材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教材的优点,是提高我国地理教材编制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地理课程设置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选取美国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球科学地质学、环境与宇宙(第二版)》和我国2019年出版的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认知-发现学习等理论,通过比较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对两个版本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正面临重要转型,作为关键历史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是导致公共突发事件事件产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作为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管理的主要行为主体,地方政府对于公共突发事件认知程度、思想深度、技术能力包括管理理念、管理行为和方式都直接决定了地方政府对紧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主要代表的大数据经济时代正汹涌而来,不但深刻地改变着政府以
本文以司法实务中具有争议性的二维码案件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偷换二维码取财行为进行刑法分析。除了引言外,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案件介绍与争议焦点。主要包括犯罪对象,客观行为,犯罪客体等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些争议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认为本案的复杂性关键在于支付空间的特殊性和传统理论的滞后性,同时落后的法律规范也给了新型犯罪可乘之机。第二部分:二维码案件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正确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优先发展的城镇对农村地区的虹吸效应促使大量农村青壮年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语文教育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在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设计了18个任务群,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位列学习任务群之首,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虽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尚处于不断探索中,还缺乏系统性。本人从实践研究的角度,研究整本书教学实施的情况,对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师生反馈的意见,提出改进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揭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开启了中国同世界各国交融发展的新局面。在这个发展与变革都十分巨大的时代,世界上各个国家也都共同面对着一些全球性的挑战,想要治理这些全球性的困难与问题,就需要国家与国家之间打破文化的差异,进行交流,达成合作,而这种跨越文化差异鸿沟的合作是以国家之间的尊重为前提,以国际理解为基础。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以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