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幕终曲中《爱之死》的片段,是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最富有瓦格纳风格的华彩乐章。本论文旨在追随青年尼采的眼光,进一步剖析这一片段的悲剧性,剖析其中深邃的音乐伦理内涵,亦即剖析其中汪洋恣肆的狄奥尼索斯精神:剧中人与其不伦之爱一同死去了,剧外人则伴随着音乐的洗礼而焕发出典雅肃穆的阿波罗式的新生,这就是我所谓“爱之涅槃”。几乎是从柏拉图的颂词开始,“爱”(Eros)就成为了最为经典的西方古典哲学主题;但也由于柏拉图,千百年来,“爱”总是同人生永恒、灵魂不朽的“哲学(philosophy)”观念交织在一起,“爱”作为哲学家“最拿手的行当”,它几乎就成为了最为坚强的古典“哲学”堡垒本身。青年尼采和盛年瓦格纳之所以惺惺相惜,正在于他们的共同旨趣是以音乐为武器,发起一场对于这种“哲学之爱”的起义和攻击:瓦格纳贡献了弹药,尼采提供了枪支。瓦格纳的弹药就是“爱之死”,而尼采的枪支就是古希腊悲剧。“爱之死”依赖于尼采的悲剧性发现,但也正是在“爱之死”这样的片段中,尼采才确认了对于古希腊悲剧认识的真谛,这就如同枪支离不开弹药,弹药也离不开枪支。与哲学上的起义相呼应的,是瓦格纳乐剧对于歌剧的起义,音乐形式对于音乐内容的起义。本论文以对“爱之死”音乐形式的分析为切入点,旨在揭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革命性,并结合瓦格纳对歌剧改革、对音乐艺术、对人生问题的看法,阐发此剧对于尼采“古希腊悲剧”这一主题的呼应性;正如同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古希腊悲剧精神在现世当下的回归,总是离不开对于这一乐剧的赞美一样。本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绪论是本文研究的缘起,以及与论文写作相关的文献研究综述。第二章通过对“爱之死”终曲的曲式分析,并结合它的内容与整部乐剧的关系及其所创造的艺术价值,深入探究瓦格纳是如何运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乐剧突破了旧的歌剧艺术形式,来诠释这一“爱之死”的主题的。第三章则发掘“爱之死”终曲的哲学依据,站在尼采悲剧哲学的角度评价瓦格纳的艺术改革,并探索其背后的人生寓意以及德国文化的复兴。第四章则研究无终旋律与狄奥尼索斯精神的融合是怎样产生出了的爱的涅槃,并将艺术形式与哲学内容和古希腊悲剧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比较,分析其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