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荸荠是一种以球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恶性杂草,再生能力强,除草剂土壤处理难以控制其发生,对水稻生长危害较大。本文研究了解除野荸荠球茎休眠的条件,研究了球茎密度、在土中深度及水层深度对其出苗与生长繁殖的影响,评价了9种除草单剂或混剂作茎叶处理对野荸荠球茎的控制作用,并研究了苄嘧磺隆与吡嘧磺隆对野荸荠控制作用差异的原因,其结果如下:解除野荸荠球茎休眠的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可以有效的打破球茎的休眠,且低温处理时间越长,其出苗越快,萌发率越高,光周期对球茎发芽无明显影响。多因子组合对野荸荠生长影响的结果表明,35d内,2粒/桶-2cm土深-0cm水深、4粒/桶-2cm土深-0cm水深处理球茎出苗率快,4粒/桶-8cm土深-10cm水深处理的出苗率最低;栽种后40-90d,4粒/桶处理的分株和茎秆数量明显大于2粒/桶处理,2cm深度处理多于8cm处理,0cm和5cm水层处理显著多于10cm水层;60-90d,8cm土层深度处理的植株显著高于2cm土层深度处理;5cm、10cm水层处理的显著高于无水层处理;4粒/桶处理的茎秆重量大于2粒/桶处理,0cm和5cm水层处理大于10cm水层处理;球茎的繁殖量因栽种深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2cm栽种深度处理则显著多于8cm土层深度处理;4粒/桶处理球茎总重量显著大于2粒/桶处理;2粒/桶处理的平均单球繁殖率显著多于4粒/桶处理,2cm栽种深度处理则显著多于8cm土层深度处理。9种除草剂单剂或混剂作茎叶处理控制野荸荠球茎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吡嘧·唑草酮54、67.5g a.i. hm-2处理后野荸荠球茎的形成完全受到抑制,吡嘧磺隆45、52.5g a.i.·hm-2处理对野荸荠的球茎数量的抑制率达100%、97.30%,球茎产量的抑制率达100%、98.35%,2甲4氯钠756、924g a.i.·hm-2对野荸荠球茎数量的抑制率也达95.04%、99.43%,球茎产量的抑制率达95.68%、99.62%,这些药剂处理后球茎大小也显著小于对照;苄嘧·唑草酮57、68.4g a.i.·hm-2也对野荸荠球茎数量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其产量的抑制率则较高,球茎大小也显著小于对照;而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和唑草酮对野荸荠球茎数量、产量及球茎大小的影响小。苄嘧磺隆、吡嘧磺隆、苄嘧+唑草酮、吡嘧+唑草酮茎叶处理对野荸荠无性繁殖体的控制试验结果显示,吡嘧磺隆单剂或混剂较苄嘧磺隆对野荸荠球茎的抑制效果好。15ga.i.·hm-2、30g a.i.·hm-2、60g a.i.·hm-2吡嘧磺隆和15+3.75g a.i.·hm-2、30+7.5g a.i.·hm-260+15g a.i.·hm-2吡嘧+唑草酮均能明显抑制野荸荠繁殖球茎的数量和重量,其中以30+7.5ga.i.·hm-2、60+15g a.i.·hm-2毗嘧+唑草酮的抑制效果最好,野荸荠茎叶处理后无球茎产生;苄嘧+唑草酮60+15g a.i.·hm-2处理产生的球茎重量显著减小,但繁殖的球茎数量变化不显著,苄嘧磺隆其他处理对野荸荠球茎形成均无显著影响。苄嘧磺隆和吡嘧磺隆对野荸荠离体ALS活性的抑制效果表明,苄嘧磺隆0.1mg·L-1、0.5mg·L-1、1mg·L-1、5mg·L-1对野荸荠幼苗期茎秆离体ALS活性的抑制率均低于同等浓度的吡嘧磺隆,10mg·L-1两种药剂的抑制率分别为89.91%和89.32%。用10%苄嘧磺隆和10%吡嘧磺隆茎叶处理后1-15d,苄嘧磺隆处理的野荸荠茎秆内丙二醛含量低于吡嘧磺隆处理,施药10d、15d后,苄嘧磺隆处理的茎秆内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吡嘧磺隆处理,20d与吡嘧磺隆处理无显著差异;施药10-20d后,茎秆内蔗糖含量呈下降趋势,且都明显低于对照,施药10d后,经苄嘧磺隆处理的茎秆蔗糖含量显著低于吡嘧磺隆,在15d,52.5g a.i·hm-2吡嘧磺隆处理的蔗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20d,两种药剂处理之间的蔗糖含量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