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硅降低碱性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机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tank12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铅是重金属元素之一,污染土壤中的铅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蓄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多种危害。修复并利用铅污染土壤是降低人体铅危害风险和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措施,钝化技术是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有效方法。应用含硅物料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效果已经得到认同,但其修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为此,开展硅降低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机制研究对于丰富土壤环境化学理论,指导铅污染土壤修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中和硅酸钠碱性和消除钠离子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盆栽试验及室内模拟试验,应用道南膜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硅对碱性土壤液相、固相和固液界面铅的化学行为缓解水稻铅毒害的影响,以期明确碱性土壤中硅降低铅生物有效性的机制,为修复与利用铅污染土壤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加硅可以缓解铅对水稻的毒害作用,降低稻米铅含量。与对照相比,当土壤加铅量达到1000 mg kg-1时,单加铅水稻产量降低了51.49%(P<0.01),糙米铅含量明显升高(P<0.01),达到了0.36 mg kg-1;加硅使则水稻产量提高了49.95%58.24%(P<0.01),明显降低糙米铅的含量(P<0.01),并达到国家标准的安全要求。2.加硅促进土壤固相铅向无效态转化。与单加铅处理相比,加硅可降低土壤酸可提取态铅和可还原态铅的比例(P<0.01),其含量分别降低了10.10%21.66%、4.01%9.61%;增加可氧化态铅和残渣态铅的比例(P<0.01),其含量分别提高了12.64%27.78%、4.13%30.90%。3.加硅影响了铅在土壤固液界面的化学行为。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能很好拟合土壤铅的吸附解吸(P<0.01)。加硅降低了碱性土壤吸附铅的容量和强度,增强了铅吸附-解吸过程中的滞后效应。4.加硅提高了土壤水溶态铅浓度,但降低了自由态铅浓度。加硅不能改变土壤溶液化学性质的变化趋势,但提高了土壤溶液pH、Eh和水溶态硅浓度;应用道南膜技术测定发现,硅降低了自由态铅的浓度。5.铅与硅在溶液中可发生配位反应,生成可溶性配合物。应用X射线衍射光谱技术发现硅与铅形成了Pb2SiO4等配位复合物;应用红外光谱表征溶液中硅铅反应产物,发现加硅加铅处理Si-O弯曲振动吸收峰和Si-O-Si反对称伸缩振动特征峰较单加硅处理均出现了红移,分别由1086 cm-1处移至1072 cm-1处、466 cm-1处偏移至462 cm-1处,暗示硅酸或聚硅酸与铅发生了配位反应,生成了水溶性硅-铅配合物。综上,加硅降低碱性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机制与硅促进土壤液相、固相铅向无效态转化,抑制固相铅解吸等化学行为有关。
其他文献
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滋生了媒体暴力,媒体暴力作为当前广泛存在的现象,对受众的生活造成了显性的或者潜在的不良影响,也给我国传媒业带来了伦理的挑战。本研究从话语权角度对
脱毒“烟富3号”苹果具有抗病性能强、果实品质好、果实产量高等优点,已成为山东等地的主推苹果品种,本论文以烟台脱毒“烟富3号”苹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苹果的外观指标、营
1概述人耳鼓膜有效振动面积约为其全部面积的2/3。它和镫骨底面积比为24.3:1,近年验算约为36.5:1,听骨链杠杆比为1.2:1。鼓膜曲率使声作用在锤骨柄上的力大于鼓膜上的力,其比为2:1,所以中
起病时表现为高白细胞血症(>100.0&#215;109/L)的急性白血病(AL)恶性程度高,进展极快.若不及时治疗,短期内可发生大量原始白血病细胞在毛细血管内广泛淤积,从而严重影响肺、脑
以柠檬酸为酸化剂,研究了洁面膏体系中椰油酰基甘氨酸钾的部分酸化对其结膏温度、料体黏度、膏体外观、微观状态、稳定性和泡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用于调节酸化程度的柠
我国债券市场陷入刚性兑付迷阵越来越深,以至于其中的市场主体明知其危害,却已找不到或不想找破解逃生之门。有人说这是市场绑架了政府,实乃债券发行人、中介机构、投资人以
北京奥运会为我国的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养料.它的主要影响在于北京奥运会的表现形态彰显了公民角色的正当性,奥运志愿者的出色作为是我国志愿者团体发展的一笔遗产
近些年,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工厂废气及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等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
现如今在许多不同的领域中,比如生命科学、医学、工程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出现会对某个个体、某个事件的死亡或者失效时间的预估,我们把该时间定义为生存时间或寿命。
风俗题材作品以记录和表现社会生活风习为主题,以社会大众为创作客体,以社会现实性为基本特征,并同时具备世俗性、叙事性、时代性等特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审美娱乐、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