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硅合金共晶生长与沉淀强化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d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高分辨电镜(HRTEM)、差示扫描热分析(DSC)等手段,研究了Al-Si合金共晶生长及沉淀强化行为。详细探讨了变质前后Al-Si共晶结构以及Si相的形核、生长机制;继而以Al-Si-Cu-Mg合金为对象,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参数、微量合金化元素对合金力学性能和断裂行为影响,重点分析了等温沉淀动力学过程、沉淀组织特征及合金强化机理。 EBSD Mapping可在较大范围内显示共晶(团)晶粒中Al、Si两相的结晶位向。在Sr变质的合金中,综合考察了光学微观组织以及EBSD Mapping的结果表明:共晶(团)晶粒都是由许多不同位向的小“区域”构成,其中的共晶α与Si相有着紧密的耦合生长关系,而在未变质的Al-Si合金中,共晶两相的耦合生长关系不如变质的合金紧密。共晶α相以重复形核的方式来满足两相之间的耦合生长要求。基于位向的测量和微观组织分析,无论变质与否,在同一个共晶(团)晶粒中,Al或Si相都不是单晶体。 Zr作为晶粒细化剂元素,加入到Sr变质的Al-Si合金中,在共晶Si变质的同时,枝晶α-Al相和共晶(团)晶粒都显著细化。这结果表明,枝晶α-Al相的细化对共晶晶核的数量和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未变质的Al-Si合金中,板片状共晶Si表(侧)面及生长末端存在着亚宏观尺度的台阶,它们是由单原子高度生长台阶聚并而形成的。单原子尺度生长台阶(源)的形成是由一个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着一片层错),在生长界面上出现了位错的露头而形成的,TEM的观察证实了这一结论。从目前的观察和分析来看,由晶体缺陷所诱发的台阶(源)是片状共晶Si生长的主要机制。 对片状共晶Si的生长末端(各种不同形态)进行了SAD(选区衍射花样)分析,并没有获得代表孪晶特征的双斑点花样。但是,SEM和TEM分别观察到孪晶迹和孪晶面凹角,且平行于板片表面并一直延伸到共晶Si生长的末端,这表明不能完全排除孪晶面凹角对共晶Si生长的贡献,但要一直维持这种生长关系(TPRE)较为困难。本文提出的“伪凹角”(pseudo re-entrant corner)概念,可较好地说明未变质共晶Si孪晶几率较少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小角度分枝机制。 共晶Si变质不仅改变了外在的形貌,同时也改变了内在晶体缺陷的性质、大小以及分布。在共晶Si的主干上一般包含两套薄的孪晶(或称微孪晶),而中心脊处没有明显的缺陷;对于单个分枝一般为一套很薄的孪晶(或以一套为主)或高密度的层错,沿着分枝的生长方向并一直到生长界面的最前端,SAD中显示为细长的衍射条纹(longdiffraction streak),且垂直分枝的生长方向。高度发达的Si枝晶生长方向较为灵活,尤其在凝固驱动力较低时,并没有恒定的、合理的生长轴可确定,这与EBSD Mapping的结果是一致的。就其本质来看,主要是由于变质元素(Sr)及凝固条件显著地改变固一液生长界面的微观结构。 Mg对未变质的共晶Si有一定细化作用。然而,在较低冷却速率下,Mg加入到Sr变质的Al-Si合金中,显著地影响了共晶Si的变质效果。其原因是由于Sr和Mg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金属间化合物,结果导致熔体中有效Sr量的减少。 DSC的结果证实,在500℃固溶处理条件下,Al-Si-Cu-Mg合金中的富Cu相溶解速度较慢;而四元共晶相,即使在500℃保温12h也不能完全溶解。为了提高富Cu相的溶解速度,推荐两步固溶处理制度。其工艺过程为:第一步在500℃保温4h,随后升温至515℃保温8-12h。 Al-Si-Cu-Mg合金断口的SEM观察表明,微裂纹起始于组织中的Si相、富Cu相、富Fe相以及缺陷处,其中Si相是主要的裂纹源。断口处Si相基本处于开裂状态,而断口附近(及远离)断口处的Si相部分开裂。值得指出的是几乎没有发现Si相与Al基体脱粘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Si相与Al基体的附着力大于Si相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裂纹的扩展一般在共晶区或沿枝晶与共晶区的边界;次生裂纹以类似的方式扩展,但一般中止于枝晶α-Al相。由此可知,合金组织中Si的形貌、大小及分布对自身的开裂及裂纹的扩展有着较大影响。 Al-Si-Cu-Mg合金沉淀硬化行为主要与沉淀相的析出序列及沉淀相特征有关。峰值时效时,组织中的沉淀强化相主要由θ、θ"及Q三相构成。通过对共晶区、近共晶区及远离共晶区的组织观察发现,θ相的大小及分布极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Si相的存在,使得合金在淬火时组织中位错的密度及分布发生变化。一般认为,θ相可在位错线上择优(或直接)析出,TEM观察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应该提及的是在峰值时效组织中,即使在高分辨率电镜(HRTEM)下,θ"相的形貌观察也较为困难。但是在选区衍射花样中,可依据连续或断续的沿<100>Al方向上细长的衍射条纹来确证θ"相的存在。 研究表明,微量的Zr对Al-Si-Cu-Mg合金沉淀序列没有任何影响,但影响了合金中诸相等温沉淀的动力学过程。综合DSC分析及TEM观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推迟了G.P1区的形成(或G.P1区的数量减少),这可能与溶质原子Cu的数量以及空位浓度有关;二是促进了θ相的形核率,同时抑制了θ相向平衡相θ的转变。TEM观察及相应的选区衍射花样或EDAX分析均表明,在合金(铸态和时效态)组织中,存在细小富Zr的析出相,强烈地“钉扎”住位错或亚晶界。这也暗示着富Zr的析出相抑制了时效过程中位错的可动性,使位错线成为θ相更稳定的形核衬底。因此,合金中微量的Zr,除晶粒细化作用外,可改善θ相的分布与大小,进一步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
其他文献
有毒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治理因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而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难点,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电催化氧化技术由于其具有特殊的降解机理和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
多环芳烃是土壤中广泛存在具有“三致”效应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可以在植物体内累积并通过食物链传递,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相对短缺,目前仍缺乏经济有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