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达80%,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针灸对脑梗塞恢复期的治疗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有关运用不同针刺频次来治疗该病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采用相同穴位,相同针刺手法、不同针刺频次对脑梗塞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不同疗效以及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探讨不同针刺频次对脑梗塞恢复期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初步确定针刺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最佳频次,有效指导临床实践。方法:76例患者均为2009年6月—2010年8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患者,均符合脑梗塞恢复期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按临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8例。两组患者均分别给予相同穴位及相同针刺手法、不同针刺频次治疗,治疗组每日针刺2次,对照组每日针刺1次,以6日为1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1天,共观察4个疗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并且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在治疗后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在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并且效果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积分比较:两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均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肌张力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0-I+级累积率差值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0-I+级累积率差值下肢为17.5%,上肢为12.8%,说明治疗组治疗前后累积率差值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对照组肌张力降低较不明显。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除血浆黏度有明显下降(P<0.05)外,其他各项改变不显著。两组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76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针刺频次对于改善患者肌张力,神经功能缺损,ADL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的原因除了可以考虑为间隔时间的影响外,也许和针刺总量也有一定关系。